面对这种困惑,辛怀玉不得不对近现代教育再做深入的思考。
在辛怀玉的思想里,近现代教育有诸多反思之处,但其中最根本的还是忽略了使受教育者做“人”,做“士”的教育。
教育是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乃至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根基所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能承载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历史与现实与未来的重任?
从百年之前西学东渐开始,近代教育频起波澜。面对技术化日益加深的时代,当一切似乎都可以被算法衡量之时,教育在教导学生运用技术立身之时,是不是缺失了教育学生成为活泼生动而有素养的人?
面对商品经济冲击之下的社会,当一切以装饰了的功利主义盛行之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随唯目的论的功利之波逐流还是沉浸在教育的本质之中,去培养真正的“人”,真正的“士”?
教育的发展对推动社会发展无可置疑,但毋庸置疑的是“人”的教育、“士”的培养成了近现代教育的硬伤。用潘光旦的话说“近代教育对不起青年和国家”
然而辛怀玉思考的不是对得起对不起的问题。而是制造这对不起的根源。
为什么近现代中国教育会背离对人的全面培养这一根本原则?为什么近现代中国会出现教育技术化的不良倾向?
教育须以每一个人为目的,须在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成为“完整的人”。国家不论是培养劳动大军也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也好,培养专家精英人才也好,必须完成人的教育后才能成为完整的“人”的意义上的各类人才。“做人”、“造士”的教育始终是全部教育的根基。
如果社会不从人本身出发,而是基于功利需求,唯目的论,教育很容易远离教育的本真,误入专业化、技术化的歧途。我们看现代教育培训教师大量集中在教法,教师教育追求大多是学生成绩,李军之类以背数学题的方式实现成绩的追求等等,活脱是教育机械化技术化的呈现。更大范围,功利思想、唯目的论只会使人们从眼前利益着眼行事。社会需要高考成绩,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全力以赴,唯成绩是问,除此一概不论,至于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已经与教育无关了;市场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急功近利的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希望受教育者尽快成为专业技术人才,于是学校在市场的导向和人们需求的吸引下热衷于搞专业化、技术化的速成教育。这种满足“社会需要”的教育,远离了培养“健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也就远离了教育的本真。
辛怀玉后来写过一篇针砭教育时弊的文章,题目是《我不是你的奴隶》。振聋发聩的提出要把教育从功利主义、唯目的论中解放出来。其用心之苦可见一斑。
对于辛怀玉的人格和对教育的执著我还是比较钦佩的。但辛怀玉身上体现出来的书生气确实到了迂腐的地步,这也是我们学校公认的。
辛怀玉这个人读书出身,身上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这是他最可爱的地方。比如从大学时代起他就苦苦思索他一生将要从事的教育,从最初学习杜威,企图创立教育重演论体系到回归到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探索,以儒家思想重振中国教育,提出“做人”、“造士”的教育追求,再到身体力行的践行“知行合一”,在教育教学方面做了半生努力。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地方。
唯有一点辛怀玉始终没有弄明白,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以朱子、二程、阳明为中兴的儒家时代代表的是中国小农经济时代,社会相对封闭,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社会交流相对有限,虽已不是小国寡民社会,毕竟与现代工业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能悠然自得,教育亦能以悠缓的姿态从容实现。现代工业社会中,社会发展呈加速度状态,社会需要呈爆炸式增长,教育自然不能从容应对。教育开始以批量生产的方式进行。现代班级制本身就是工业化的产物。这种时代的巨变产生了教育的革命,近现代社会出现教育技术化的已是必然趋势。加之快餐时代的到来,教育的步子更为急迫,全面培养面临极大的挑战。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冲击从消极面来看,确实造成了对教育的伤害,但从积极面来看,恰恰是教育革命的新契机。
辛怀玉的理想主义染上了时代悲剧的色彩。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也正因为这种不可避免,反而更显辛怀玉的悲壮。
辛怀玉半辈子的努力没有改变教育,也没有改变南海中学由建立到鼎盛最后衰落到解散。其中的原因纵然很多,但一所学校的存在不是看你培养人到什么程度,而是看你的升学率,特别是重点高中的升学率达到多少。当重点高中的升学率下降的时候,生源就会逐年减少;生源减少,导致升学率进一步下滑;升学率进一步下滑进一步导致生源萎缩,最后学校没学生了。学校没学生了,学校还办啥?只得解散,合并,分流。
南海中学的最终解散未必是教育的悲哀,但绝对是辛怀玉的悲哀。
当然,导致南海中学的最终解散还有其它原因,我会在后面的故事里讲述,现在就先不说了。
辛怀玉的悲剧还在于他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需要对教育的强大冲击。诚如我上面所说,一个重点高中升学率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命运。这就是社会需要。这个社会需要无可指责。以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不要说发展,未来如何立足社会,生存下去都是每个家庭面临的最重大的命题。中国是一个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的社会,不仅有像辛怀玉这种带有遗老遗风的人存在,还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做个有身份的人。啥是有身份的人?稳定、体面的工作最能代表身份。这话放到现在也不为过,更不要说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了。咋才能混得有身份?唯有考学一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形容的就是几十年来中国的高考。
这时候突然有个声音说:教育要培养学生“做人”、“造士”。
你会信吗?
就算你信了,你会耐着性子等吗?
要知道“做人”、“造士”的功能虽与日月同辉,但“做人”、“造士”同样靠的是日月的打磨。
被生活生存逼仄到独木桥上的人哪里还记得“做个好人”的谆谆教诲?先过去再说吧。
再说人性。
至少在辛怀玉的观念里,教育是一个养善的过程。《三字经》里开篇便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善是孔子教育的出发点。我们不去讨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但我们都知道人性中天生有着的原恶,诸如任性、懒惰、嫉妒、自私等等。教育的力量正在于通过培养内在人性的精神力量来改变来战胜这种先天性局限。原恶带着原始的本能的力量,我们都知道这种力量的强大。教育便需要更加强大的力量和更加坚强的韧性才能使人克己,超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