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罗夏蝉与余顺母子俩中午匆匆的吃完饭,就向水沟前菜市场赶去,不多时,就来到了自家摊位上,余顺也就见到了自己那正年轻的父亲,余升华,还没到摊位上余顺便在远远的地方便大声的喊道:“爸,爸”听见熟悉的呼喊声,余升华向来声处望去,看见儿子和妻子一起走来,愣了一下,想是奇怪儿子怎么跑这来了,但嘴里还是应了一声:“嗯,顺哥儿来啦!”,走到近前,看见眼前与那遥远的记忆深处相融,面前的父亲正值风华正茂之龄,仿佛是春天里最璀璨夺目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芬芳与魅力。那时的他,恰是年轻力壮、意气风发之时,每一步都带着自信和力量,犹如清晨穿透云层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若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当时的父亲,那便是“帅”!他的面庞轮廓分明,犹如雕刻大师精心雕琢而成;深邃的眼眸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熠熠生辉;高挺的鼻梁下,嘴唇微微上扬,总是挂着一抹让人如沐春风的微笑。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自然地垂落在额头两侧,更增添了几分潇洒与不羁。

无论是穿着简单的白衬衫还是笔挺的西装,父亲总能将其穿出独特的风格。他的身姿挺拔如松,行走间步伐稳健有力,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优雅气质。当他与人交谈时,温和的声音如同潺潺流水,悦耳动听,令人不禁沉醉其中。

兴许是午饭时间,菜市场上人流量很小,基本上没什么客人,余升华只是诧异妻子怎么带着儿子一起来了?但也没多言语,和妻子交代了几句摊位上的事宜,多看了儿子几眼,便也匆匆的回家去了。

罗夏蝉也没管儿子,趁着这会儿没什么客人,在柜上拿出一大叠单据,拿起个小算盘,就算了起来(看官老爷们就会问了,用算盘?手持的小型计算器,它不香吗?哈,那时候应该还没普及,至少庐陵这种落后的内陆城市应该没有,沿海的发达城市估计会有,比如靠近香江的深城,90年代初庐陵市才开始陆陆续续的有人使用吧,那时的小学课本,数学课上还会上珠算课呢!)

余顺见母亲在忙,也不打扰,揣着自己的小心思,就在市场上逛了起来,边逛边想着要怎么样提高母亲的赚钱效率呢,无疑,这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早进入批发行业。(别跟我说炒股票做房地产这些暴富的行业,主角才不到六岁,少不更事。而且家里也没有原始资金,从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入手,是最好的办法。)

逛着逛着,在隔壁不远的摊位上看见了一样菜品,摊位上的老板梅阿姨,余顺也认识,若干年后成了父母的合伙人,当然,后来也成了自己的合伙人,梅阿姨应该是见过余顺的,看见余顺走过来顺,便叫道:“顺哥儿,今天有空来妈妈摊位上玩啊。”“梅阿姨好。”余顺礼貌的回道,“哟,顺哥儿记性真好,都没见过几面,这么小,还记得梅阿姨!”余顺心里吐槽道,没见过几次面,不知道见过多少面了,后世跟着父母做批发蔬菜这一行,跟你基本上天天见,都见了20多年了好不好!

余顺内心里666,但脸上还是面不改色,指着梅阿姨摊位上一个菜品说道:“梅阿姨,这个是什么菜啊?我妈妈那边怎么没有?我可以抽一根拿来玩吗?”梅阿姨顺着余顺手指的方向看去,见是东山省那边产的蒜苔,庐陵本地也会产,一个叫罗田的小乡镇会种植这个,但现在是九月份,本地乡镇这个季节可种不出来,作为反季节蔬菜,这个时期这种蒜台市面上零售价可以高达2块多钱一斤,要知道,这时的猪肉也才卖这个价,对庐陵大部分市民这来,这可是逢年过节或者大喜事才会端上餐桌的昂贵食品。

梅阿姨也不是小气吧啦的人,见状便伸手去抽蒜苔,还问要不要多抽两根?余顺回道:“只要一根就好了,谢谢梅阿姨。”

余顺拿着一根蒜苔回到母亲身边向罗夏蝉问道:“妈,这是什么菜呀?我们家怎么没有?”罗夏蝉抬头瞟了一眼儿子手上的蒜苔,又低头手上不停,嘴上回道:“这个呀,叫作蒜苔,我们庐陵人也叫它蒜条哩,用它炒肉吃,可香嘞,哦,小馋猫,你是不是想吃了?我去梅阿姨那里匀点过来?”

罗夏蝉以为儿子想吃便放下手上的东西,准备起身。余顺伸手拦住母亲,并说道“不是不是,我不想吃,我只是看见我们家没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