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老季、老范,是一机厂的三个老人。老林是厂质管处处长林建洪,老季是厂采购处处长季伟,老范是厂贸易处主任范文章,三人当中老林年纪最长,老范最年轻,但老范也已五十挂零。

昔日的黄埔军校有“黄埔三杰”,一机厂也有“一机三杰”,也美其名曰:老林的笔赶不上老季的腿,都赶不上老范的一张嘴。

老林,和厂办副主任甄卫星,是厂里唯二的笔杆子,一个擅长党政、宣传类,一个擅长管理、质量类。

老季作为采购处长,虽然年过五十,但一进入厂区就脚底生风,车间、库房、办公室到处跑,难得坐在采购处他的处长宝座上。

老范,则是厂里沿运河路设立的六间门市部的负责人,负责工厂劳保用品、油盐酱茶类日常用品,既供应工厂、本厂员工,也对外零售。

三个人差不多是同期进厂,都在厂二十多年,都是工厂元老级的人物。老范和老林、老季不同的是,老范爱结交年轻的知识分子,而袁梁就是他爱结交的人,由此,夏爱祥拉着范文章来找袁梁。

范文章虽然不是一机厂建厂初期的那拨人,那拨人大多已离休退休,但对一机厂的历史,他也是了如指掌,说起来滔滔不绝。

范文章是工人出身,但在工厂二十多年却很少在车间干活,大多混迹在不同的部门,游手好闲、耍耍嘴皮的那种,他对于工厂的历史、产品、设备等莫不滚瓜烂熟,尤其是对于工厂的人事关系,公开的不公开的、官方的小道的,一概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尤其是对工厂高层关系以及工厂的大政方针,讲起来是滔滔不绝、天花乱坠。

范文章端着茶杯,灯光映照下他那没有几根头发的脑门闪闪发亮,圆红的脸膛上一双大大的眼睛虽略显浑浊,却偶露精厉之气。只有小学毕业的范文章吃亏就在学历上,不过,老天有好生之德,给了他一张薄溜溜嘴唇的好嘴,果真是一张好嘴吃四方,嘴唇永远是油光闪亮样。

范文章道,大概是1959年,伟大领袖发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伟大号召,于是全国各地先后涌现出两千多家农机修造厂、两千多家机械制造厂,而一机厂正是在此时应运而生。

最初的一机厂,也是恰逢计划经济时代,当然是跟着国家的发展步伐、以及国家的调拨、国家的行政干预而存在,那时吃的自然是皇粮,都是国家调拨。但是,1980年代开始,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受到冲击的自然也少不了这些中小型企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的日趋老化,从企业生存的根本出发,一机厂始终走在改革、发展的路子上,几乎是每年都有新产品开发、生产。用厂长吴侠的话来说:不开发新产品就是等死,开发新产品是找死,我们宁愿找死也不能等死。

1980年,在厂党总支书记卢建学的力主下,通过国家机械部,工厂引进国外产品样机H80/10产品,转型生产工程、矿山、原料等加工的破碎机械,恰逢国家改革开放高速发展,基建、能源、原料的大量使用,产品一炮打响,畅销国内的中南、西北、东北、华东市场,并陆续出口到南美、非洲、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自此开始,工厂一鼓作气,此类产品已经形成三大系列十余种产品。仅仅不到十年的发展,工厂从最初的八十几人发展到一千多人,并一跃成为国家二级先进企业、机械部同类行业排头兵企业、所在城市武城市的重点企业,除了排名靠前的化工厂、化肥厂外,名列武城市百余家企业三甲之列。

经过了最初几年的高速发展,企业实力逐年大增,但对于一机厂的管理层来说,从来没有过丝毫的满足,一直在抓管理、抓质量、引人才,尤其是在开发新产品上更是不吝投入。一机厂正是引进了国外先进产品,才得以起死回生、重塑辉煌,同难兄难弟的二机厂相比,仅仅几年的时间却云泥之别,天上地下之分,当二机厂仍然还在苟延残喘之际,一机厂却成为武城市员工收入最高、员工福利最好的企业,即使武城市化工厂也被其甩在身后。

一机厂非常重视新产品开发,但也恰因如此,在计划每年一个新产品开发的同时,暴露了许多问题,一些项目、产品被盲目、仓促上马,而导致不断有开发的新产品或胎死腹中或不幸夭折,于是乎,技术处一听到开发新产品就打怵,但在厂长吴侠“不开发新产品就是等死,开发新产品是找死,我们宁愿找死也不能等死”信念的加持下,技术处也只有前赴后继。但对于技术员们来说,新产品的开发莫不是烫手的山芋,没有人主动承揽,因为新产品开发失败的几率太高,开发成功了还好,那是领导的功劳大家的功劳,而一旦未能如期开发成功,则有可能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今后的数年内都会被大家津津乐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