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科技曙光与海外交流

经世家风波后,秦文龙在大唐的威望与影响力更盛。他深知,大唐之盛不能仅靠政治清明与军事强大,科技与对外交流亦为关键。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科技革新与海外贸易拓展。

秦文龙先在长安召集了一批能工巧匠、学者以及对新奇事物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他在城中觅得一处宽敞庭院,设立了一个类似“研究工坊”的场所,众人可在此交流思想、试验技艺。

工坊中,一位名叫墨渊的老工匠擅长打造兵器与精巧机关。秦文龙与他探讨如何改进现有的冶炼技术,以打造出更加坚韧锋利的兵器。墨渊提出,若能寻得一种耐高温且能使金属质地更均匀的材料加入冶铁过程,或许可成。秦文龙想起后世的某些矿石添加剂,虽此时难以寻觅完全相同之物,但可尝试用一些本地的特殊矿石进行试验。

另有一位年轻的学者名叫苏瑾,对天文历法兴趣浓厚。秦文龙便引导他研究更为精确的天文观测仪器。苏瑾苦思冥想后,设计出一种结合了浑仪与圭表优点的新型仪器,可更精准地测量天体位置与节气变化。秦文龙又建议他与宫中的钦天监合作,将观测数据应用于历法修订,使大唐的历法能更好地指导农耕与其他生产活动。

在航海技术方面,秦文龙深知大唐虽有发达的内河航运与一定的海上贸易,但航海工具与技术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他召集了数位经验丰富的船匠,向他们描述了后世帆船的结构与原理,如三角帆可利用不同风向、水密隔舱能增强船只安全性等。船匠们起初面露疑色,但在秦文龙的鼓励与详细讲解下,开始尝试改造现有船只。

经过数月的努力与多次试验,科技工坊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新型兵器在试验中展现出了优于传统兵器的性能,李世民亲自观摩了一场兵器演练后,对秦文龙及工匠们大为赞赏,下令在部分军队中逐步推广使用。苏瑾的天文仪器也被钦天监采用,为新历法的修订奠定了基础。而航海船只的改造虽仍在完善之中,但已引起了一些海商的关注,他们看到了其中潜在的巨大商机。

在国内科技发展的同时,秦文龙也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他听闻东方有扶桑之国,虽此时与大唐交流尚少,但民间已有一些往来传闻。他向李世民提议,派遣一支官方的友好使团前往扶桑,一来探索海外风土人情,二来寻求可能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机会。李世民欣然应允,任命秦文龙为使团首领。

秦文龙精心挑选使团成员,包括外交官员、学者、工匠以及一些携带大唐特色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的商人。使团乘坐着经过改良的新型帆船,浩浩荡荡地踏上了东渡之旅。

海上航行充满艰辛,狂风巨浪不时考验着船只与船员。但凭借着新船的良好性能与船员们的高超技艺,使团最终成功抵达扶桑。扶桑之地,民风淳朴却又独具特色。当地百姓对大唐使团的到来既好奇又敬畏。

秦文龙与扶桑的贵族与官方进行了会面交流。他向对方展示了大唐的科技成果与文化瑰宝,如精美的丝绸制品、神奇的天文仪器模型、华丽的书法绘画等。扶桑人对这些事物惊叹不已,尤其是大唐的丝绸,其细腻的质地与精美的图案让他们如痴如醉。

在交流过程中,秦文龙也了解到扶桑的一些独特技艺,如他们擅长的木工工艺,某些特殊木材的处理方法别具一格。他安排使团中的工匠与扶桑工匠相互切磋技艺,学习对方的长处。

使团在扶桑停留数月后,带着扶桑的特产如优质木材、独特的手工艺品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入了解返回大唐。此次东渡,不仅增进了大唐与扶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也为日后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回到长安后,秦文龙将扶桑之行的经历与收获详细禀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决定在长安设立专门的海外交流机构,负责处理与海外国家的往来事务,并鼓励更多的商人与学者参与到海外交流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文龙在科技工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大唐的科技教育。他在长安学府中增设了科技相关的课程,如数学、物理原理、天文地理等基础知识,培养更多年轻一代对科技的兴趣与才能。

在海外交流方面,除了扶桑,秦文龙又组织了对南洋诸国的探索之旅。南洋地区资源丰富,香料、珠宝等特产闻名遐迩。大唐的商队在与南洋诸国的贸易中,带回了大量珍贵商品,充实了国库,也丰富了大唐百姓的生活。

然而,海外交流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海盗势力在海上出没,打劫商船,威胁着贸易航线的安全。秦文龙受命组建了一支海上护卫舰队,配备了先进的航海武器与训练有素的士兵。舰队在海上巡逻护航,打击海盗,保障了大唐海外贸易的顺利进行。

在科技与海外交流的双重推动下,大唐呈现出一片新的繁荣景象。长安城中,各种新奇的科技产品与海外特产琳琅满目。文人墨客们在诗词歌赋中也开始融入对海外风情与科技神奇的描绘,大唐的盛世华章在新的领域继续书写着辉煌的篇章,而秦文龙也依然站在这时代浪潮的前沿,引领着大唐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