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轻泉对年轻后辈的栽培之心绝对赤诚之极。

剖析过伤痕文学风潮的注定衰败未来,李轻泉转而又仔细聊起了《高考1977》当中的些许不足之处。

说不客气点。

这篇被刘文斌当后世爽文魔改出来的作品。

本来就是在思想性方面有所欠缺,少了一点发人深醒的教育意义。

在这一点上,没得办法。

时代的局限性如此。

当下的文学创作圈子里,但凡有点雄心壮志有追求之人,莫不是想要在自己笔下,诞生一部煌煌巨著,足以传世、醒世的级别。

甚至说搞文学创作就是为了彰显教育意义。

这才是如今文化界从业者们最普遍的认知。

“文斌你还年轻,作品思想性偏弱也很正常,不是什么大问题。你这篇作品,社里已经决定一字不改,在下一期的《燕京文艺》首篇发表。

也就是说,你们最迟下周三就能见到作品,所以在这里,我也代表社里,先行预祝你一下……”

李轻泉也知道对年轻后辈不能一味严厉要求。

适当的鼓励,那还是必须得有。

尤其是当面跟刘文斌聊过之后,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这小子别看着人年轻,写出的作品略带浮夸,只一味在作品里追求了故事的喜剧有趣和流畅感。

说白了就是故事收尾没有刀人。

反而是落笔在一群知青们带着无限憧憬,一起走入1977年冬天西北某个小县城中学考场,给读者们留下了无限期待与幻想,幻想着期待着故事里的角色们,都能在考场上大展雄风,最终成功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尤其小说当中的那一对,为了顺利参加高考,私下约定只结婚不圆房的新婚小夫妻。

更是给读者留下了对于爱情的许多美好寄许。

只能说是,这小子太猾头,掐了真正的故事结尾,给了读者们一个貌似大团圆的幻想式结局。

可现实情况又怎样呢?

高考恢复进入第三个年头了。

那些因为学业荒废,接连三年仍旧没能考上大学的知青,仍是占了这一群体的绝大多数。

甚至刘文斌自己,不也是个连考三年的落榜生么。

再便是那对只结婚不圆房的小夫妻。

刘文斌说自己作品是写的身边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由此看来,多半小夫妻中的男人,就是他自己的缩影。

而利用花言巧语手段,骗到了只结婚不圆房承诺的那个高成分女知青,依照最近几年的大形势走向,即便也同样高考落榜,女知青多半现实中已经走父辈的关系成功回城了。

这段小夫妻的婚姻故事。

作品里尽显欢乐,现实中,多半是要走向了另一极。

将自身遭遇的苦,笔触之下当乐事去描绘。

唉,这小子,内心藏着不少的苦啊!

……

“给,文斌,这是你的稿费单。

我顺道从社里帮你带过来了,一共是189块钱。

社里给了你千字7元的最高标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