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朕在位时,也致力于农业发展,可与袁隆平相比,却相差甚远。他能在众人质疑中坚持探索,发现杂交水稻,养活十四万万人口,此乃惊天之功。若我大清能有此等人物,百姓便不会挨饿,大清的国祚或许也能更加昌盛。”
朱元璋感慨道:“咱出身贫寒,深知百姓挨饿之苦。袁隆平不畏艰难,不惧嘲笑,一心为百姓寻找温饱之法,实乃大功德。若他能生于大明,必能助我大明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他的执着精神,值得吾等学习。”
刘恒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赏之色,轻声说道:“朕以仁政安天下,深知百姓之苦乐乃国之根本。袁隆平先生为增加粮食产量,不惜倾尽所有,此等大善之举,令朕深感敬佩。朕在位时,虽努力劝课农桑,但面对饥荒,亦常感无力。袁先生能以一己之力,寻得解决之法,养活众多百姓,此乃惊天动地之功绩。其执着之精神,当为后世子孙铭记。若天下人皆能如袁先生般心怀百姓,何愁国家不兴,百姓不富?”
【并非所有人都嘲笑袁隆平,这世上从不缺少先驱者,志同道合之人也大有人在。】
【袁隆平的同学、朋友以及那些志同道合的同行,看到袁隆平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让中国人不再忍饥挨饿而努力,他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于是,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大家众志成城,为了那个未来不再挨饿的中国而共同努力。】
【随着队伍的壮大,袁隆平有了更多精力在各地开辟试验田。随着试验田的开辟,那些在他悉心照料下的秧苗长势喜人。】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件足以毁掉袁隆平所有心血的大事发生了。】
历朝历代的古人听到这里,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尽管他们知道袁隆平最终成功培育出了高产粮食,但此时仍不禁为他捏了把汗。
【这件事就是发生在 1968 年 5 月 18 日的毁苗案,又称 “五一八毁苗案”。】
什么?毁苗?万界的古人都忍不住惊呼出声,随即一个个目光赤红地瞪着天幕,死死盯着天幕里的画面。
毁苗?竟然有人敢毁苗?他们难道不知道那些秧苗代表着什么吗?那可是华夏的未来啊!他们怎么敢?古人们既不解又暴怒,甚至想要杀人。其中,朱元璋最为愤怒。他从小穷怕了,看到后世粮食有如此高的产量,羡慕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若不是天幕的东西他拿不到,他早就迫不及待地将后世的良种带回大明了。一向脾气好的朱高炽此刻也气愤不已,恨不得砍了那帮毁苗的人。他们简直就是国家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些心怀叵测之人趁着袁隆平及其研究团队不在,竟将那 700 多株秧苗全部拔掉,这无疑给袁隆平及其团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第二天,当袁隆平回到试验田照顾秧苗时,看到的是空荡荡的水田,只有水,没有秧苗。他面色大变,顾不得泥土会弄脏衣裤,立刻跳进水里,像疯了一样摸索着,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看到天幕里的这一幕,古人们感同身受,就连那些纨绔子弟此刻也对袁隆平产生了共情。多年的心血瞬间毁于一旦,这种感受他们再清楚不过。那些毁苗的人实在可恶,无数古人忍不住破口大骂。
【袁隆平不甘心,四处寻找。他不相信这么多秧苗没有一株被遗漏,只要能找到一两株,他就还有希望。】
【在袁隆平的不懈努力下,傍晚时分,他终于在一口井里发现了水面上浮着的 5 根秧苗,其他秧苗都沉落井底,彻底烂掉了。】
【但袁隆平并没有被这一灾难打倒,他把这5根秧苗视为希望的火种,更加坚定地守护和研究它们。】
【这5根秧苗,正是如今杂交水稻的祖先。】
【经历了这场人祸,袁隆平及其团队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保护。他们不想再在这个地方继续实验,毕竟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他们不想再经历那种锥心之痛,而那些还在饥饿边缘挣扎的穷苦百姓也等不起。】
【于是,袁隆平带着他的团队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前往其他地方重新开始实验。】
【这一去就是七年,他和他的团队与家人分别了七年。】
古人再次被深深触动。七年!整整七年没有回家,没有与家人团聚。这对袁隆平及其团队,以及他们的家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折磨啊。
【在袁隆平的坚持与努力下,杂交水稻的研究逐渐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他带着助手在湖南、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等地辗转,寒来暑往,一年 365 天,几乎天天都在田里进行试验。】
【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海南岛找到了那着名的名为 “野败” 的野生稻,为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
【1973年10月,新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此后,全国陆续选育出南优、矮优、威优、汕优等系列的强优势新型杂交水稻组合,杂交水稻的产量比普通水稻增产 20% 以上,每年能为世界多养活 7000 万人。】
一年能够多养活七千万人?这个消息让古人震惊得合不拢嘴。尽管他们已经知道杂交水稻能够养活众多人口,但一年能多养活这么多人,还是大大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袁隆平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培养研究生时,更看重学生的科研素质,尤其是是否愿意下田实践。他将自己获得的奖金和费用都投入到科研人员的资助上,希望为杂交水稻事业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汉武帝刘彻感慨道:“袁隆平之功绩,震古烁今。他面对挫折不屈不挠,于困境中寻得希望,实乃大智大勇之人。朕之大汉若能有此等人物,何愁民生疾苦。其杂交水稻之法,堪称绝世创举,为天下苍生谋得福祉,此恩当铭记于世。”
唐太宗李世民点头道:“袁先生之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华夏大地。其为粮食增产所付出的努力,吾等望尘莫及。他不惧艰难险阻,一心为百姓温饱,此等大义,当为后世楷模。吾大唐若能借鉴其法,必能使百姓更加富足,国家更加昌盛。”
宋太祖赵匡胤说道:“袁公之坚韧,令人钦佩。其在科研之路上披荆斩棘,历经磨难而不倒。其培育的杂交水稻,养活万千百姓,此乃无量功德。吾大宋当以袁公为榜样,重视农桑,培养人才,为国家之繁荣而努力。”
朱高炽微微动容,缓声道:“袁公之举,实乃大善。其历经磨难,却矢志不渝,为百姓谋食,此等功绩,吾心甚敬。若吾朝能知晓此等方法,百姓当免受饥馁之苦,吾亦能心安矣。”
嬴政目光炯炯,沉声道:“袁隆平此人,有大毅力、大决心。朕统六国,深知百姓温饱之重要。袁公寻得增产之法,乃利国利民之大事。其精神若能传于后世,当为我华夏之瑰宝。”
刘恒轻捋胡须,赞道:“袁先生之德,堪比圣贤。其心忧百姓,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终成大业。吾观其行,深感敬佩。愿吾世世代代皆能铭记袁公之恩,传承其志。”
刘邦哈哈一笑,道:“袁公真乃奇人也!想吾刘邦起于草莽,深知民生之艰。袁公能在困境中育出高产之稻,养活众多百姓,此乃惊天动地之大功。吾大汉若有此等人物,何愁不兴?”
朱元璋眼中含泪,激动道:“咱自幼贫苦,深知饥饿之苦。袁公为百姓温饱,不惜倾其所有,历经磨难。此等大恩大德,咱铭记于心。虽吾等不能亲得袁公相助,但袁公之精神当为后世楷模,若后人能承其志,百姓之福也。”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