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西域起争端,通商拓新途

西南之地渐趋安稳,然大明之西陲,西域诸国间却风云变幻,争端骤起。昔日,西域乃丝绸之路要冲,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诸邦国于大明庇护下,商贸繁荣,百姓富庶。然近年,随着外部势力渗透,部分西域国家为争贸易主导权与领土资源,关系日趋紧张,兵戎相见,丝路交通亦受严重阻碍。

朱见深得悉西域乱况,即刻召集群臣廷议应对之策。朝堂之上,气氛凝重。有臣进言:“陛下,西域乃我大明西向门户,贸易枢纽,其乱不可小觑。宜速遣大军前往,以武力威慑诸国,恢复秩序,确保丝路畅通。”另有谋臣献策:“陛下,臣以为西域距中原遥远,若仅以征伐,恐难持久。不若先遣使者,居中调停,晓以利害,劝其罢兵言和。同时,可借机加强我大明在西域之影响力,重掌贸易规制之权。”

朱见深沉思良久,权衡利弊后道:“朕意先以和谈为要,着礼部选派能臣为使,携厚礼赴西域,竭力斡旋诸国纠纷。若有执迷不悟者,再议出兵之事。再者,朕闻西域之乱,或有他国背后教唆,着锦衣卫密查此事,速报于朕。”

于是,善言辞、通谋略之臣陈诚领命,率使团西行。陈诚一行长途跋涉,历经艰辛,终抵西域。所到之处,皆见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昔日繁华商路已破败不堪。陈诚先会见较为温和之鄯善、于阗等国君主,转达大明皇帝之意,劝其以和平为重,共商恢复丝路大计。诸国君主见大明遣使前来,多有感动,皆言愿听调解,唯龟兹、焉耆二国,因积怨甚深,且各有外部势力支持,对和谈之事态度强硬,拒不相见。

陈诚知事有棘手,一面遣快马回朝禀报,一面不顾危险,亲赴龟兹、焉耆边境。于营帐中,陈诚面见二国将领,慷慨陈词,言及丝路畅通于诸国之利,战争只会使生灵涂炭、两败俱伤。然二将不为所动,坚称除非对方先让步,否则绝不休战。陈诚见劝说无果,只得暂回营地,另思他策。

朱见深接陈诚奏报,知和谈遇阻,心中忧虑。此时锦衣卫亦查明,西域之乱确有北方瓦剌部暗中煽动。瓦剌部欲借西域之乱,控制丝路,从中渔利,进而威胁大明北疆。朱见深闻之,怒曰:“瓦剌贼子,竟敢如此妄为!朕必不轻饶。”

当即下令,命靖远侯王骥率八万大军西进,支援陈诚,威慑诸乱国,并防范瓦剌南侵。王骥领命,整军出发,一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大军至河西走廊,王骥分兵两路,一路由其亲率,直趋西域腹地;另一路则屯于哈密,以守要冲,保障后勤补给线。

陈诚得悉大军将至,信心倍增。复与龟兹、焉耆二国交涉,言大明大军已来,若仍执迷不悟,必遭征伐。此番威慑,果有成效,龟兹国态度渐有松动,然焉耆国仍心存侥幸,依仗瓦剌支持,不肯屈服。

王骥大军进入西域,迅速展示大明军威。于阗、鄯善等国纷纷响应,愿助明军。王骥趁势挥师,与龟兹国合兵一处,对焉耆国形成夹击之势。焉耆国见势不妙,急向瓦剌求援。瓦剌部派军南下,然为明军先锋所阻,双方激战于天山北麓。明军凭借火器优势与精良战术,初战告捷,瓦剌军退回草原。

焉耆国孤立无援,内部亦生分歧。其国王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向陈诚求和。陈诚秉持公正,为二国划定疆界,协商贸易分配,西域战火渐息。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