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紫禁城,奉天殿。

众大臣早早就聚拢到宫里来,过奉天门后一路进到奉天殿,却是过了一个时辰,日已过半,却仍旧不见朱厚照的身影。

即便奉天殿内殿门敞开,保持通风状态,但大夏天的,每个人身上都是湿漉漉的。

“李阁老……”

几名翰林出身的官员,先都聚拢到李东阳身前。

而李东阳则摆摆手,意思是自己不想与他们探讨朝务。

杨廷和与梁储两个阁臣,则引他人把矛头对准了大明的兵部尚书何鉴。

“何尚书,究竟是怎回事?黄州如此大城,竟也能失陷于贼?难道我大明地方的城防都是纸糊的吗?”

兵科都给事中张瓒态度非常强硬,朝何鉴当众质问。

作为大明的科道言官,正德时期的言官讲求一个冒死直谏,敢打敢拼。

史书上描述张瓒是方面大耳、眉入鬓骨、骨骼隆起,是忠义之臣的典范,后来在嘉靖三年更是主导平叛了大同兵变,后来还做到兵部尚书。

但历史上他却是一等一的奸臣,投靠嘉靖时期宠臣郭勋,蓄财帛百万计,为人所不齿。

当然这都是后话,在眼下,他却展现出了铮臣的风范。

何鉴脸色羞红道:“平叛乃地方之事,兵部对此也知之甚少,有军政事还是问前线将帅,以及地方都御史为好。”

吏科都给事中杨褫道:“听说黄州一方知府,乃是杨部堂的门人,却不知杨尚书为何于此时缄默寡言了呢?”

显然杨褫也是有人“点拨”过,知道要把事往杨一清身上栽。

本来朝中就有不少人看杨一清不顺眼,尤其几名阁臣与杨一清不对付,眼下矛头转移,也直接体现出朝廷内部的派系之争。

杨一清被众人凝视,却显得镇定自若,道:“中原贼寇纵横江北数省,作乱数年,中途也曾多次威胁到京师,诸位当时为何不仗义执言,甚至主动提出随军出征呢?”

“杨尚书,您这话就不对了吧?”杨褫道,“您乃是行伍出身,也当知晓,我等乃文臣,地方遇贼生乱,当由一方主政之官统辖破贼事宜,何以要提到当初贼寇逼近京师时?”

杨一清道:“黄州事,我不知道。谁知道问谁去。”

“你!”

在场很多人都表示不满。

尤其是中层官员,他们会觉得杨一清明显是在推卸责任。

地方知府是你的门生,那地方城池陷落,你也应当有责任!

杨一清不理会周围人的异样目光,走到李东阳面前,道:“李阁老,不知您对此事有何见地?湖广都御史李士实,在廷推时,可是您力主让他前去湖广的,我听闻他在湖广平贼事项上迟迟未有出兵,即便出兵也迁延不进,可是需要将其撤换?”

李东阳心知杨一清是在转移矛盾。

他咳嗽两声不言语。

杨廷和有些听不惯,出言提醒道:“贼寇刘三一部,可是在湖广地方上被破,也乃是湖广都御史出兵协同。另有贼首刘六,也是被武昌左卫指挥使满弼率部射杀,怎能说他无所作为?”

杨一清道:“可我听说,他在江夏,为了凑集军饷,把地方上弄得民怨沸腾。黄州遇困,距离江夏不过百余里,他却迟迟没有发兵驰援,这才导致黄州失陷,且在城陷之后上奏朝廷,说什么贼寇以天雷妖法破城墙,这是地方都御史应当有的作为?”

旁边的户部尚书孙交凑过来,面带笑容,好似是想讲和一般,笑道:“此等事,还是需要细查的,刚出了黄州这档子事,给地方一点时间。”

“就怕贼寇不会给地方上整顿和调查的时间。”

杨一清显得很果决,厉声道,“贼寇破黄州,下一步就会攻武昌县,再然后就可能威胁到湖广省府江夏城,到那时,诸位也可以如此淡然漠视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