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皇权一纸诏令,度支司横空出世,户部之权被巧妙拆解,京城顿时沸沸扬扬,宛如春风拂面,生机盎然。
此次分权,核心在于“收支分离”,恰似铜钱内外分明,明朝户部一分为二,其一为十三清吏司,犹如国之脉络,掌舵各省财政风云,兼领京畿、直隶之赋税,司职俸禄、粮饷,乃至仓场、盐税、关税,无不细密周全,下设四科,各司其职。
而京城户部之下,机构林立,如照磨所、宝钞提举司等,仓储之丰,名目繁多,自甲至戊,仓廪充实,尽显国之大本。
毕自严,新任度支司正卿,与李汝华老友重逢,恰逢后者萌生退意,交接之际,和谐如水,账目文册,无一遗漏,尽显官场风度。
月黑风高之夜,师爷悄然而至,携账本以告急:“东翁,仓廪账目疑云重重,细察之下,恐非真章,粮米之失,恐逾五十万石之巨。”
更添太仓银库之疑云,毕自严闻之,神色凝重,却也不失沉稳,密令保密,暗下决心彻查。
次日,朱由校于南海子阅兵,忽闻毕自严借兵之言,愕然之余,毕自严陈词:“户部账目与仓实不符,恐有宵小图谋不轨,欲行火龙烧仓之恶。”
朱由校闻言,心领神会,虽拒南海子兵,却赐锦衣卫与京营之权,以解燃眉之急。
陆文昭受命而出,精选锦衣卫精锐,持兵符调动京营人马,誓保京仓无虞,其言铿锵:“除非臣死,否则京仓无忧。”朱由校观其神色,心中暗自赞许。
毕自严之事毕,朱由校回归旧衙,批阅奏章,决断如流。
工部尚书王佐辞官,朱由校笑而允之;广东巡按请减税,朱由校则令户部核查;吏部进士万燝任职,朱由校巧妙安排,尽显帝王手腕。
批红之下,内阁权柄渐微,唯余拟旨之责。
杨镐求见,携军事计划而来,朱由校淡然以对,观其气色,知已脱困,遂命呈上奏章,边品茗边审阅,帝心难测,而朝堂风云,正悄然变幻。
陛下,微臣谨遵圣谕,于京畿筹建武略院,斗胆请旨,欲将其置于南苑腹地,以彰陛下武略之盛。
杨镐此刻已从圣恩浩荡的惊惶中平复,明朝官场,节操二字,犹如雾里看花,难以捉摸。
历经生死边缘的他,对效忠龙颜之事,非但不避,反有欣然之意。
“南苑之地?”朱由校闻言,微露讶色。他虽有意于南海子缔造奇观,然此消息尚属机密,未及外传。杨镐此议,颇为巧合。
“容朕一观。”
朱由校随即取出南海子蓝图,细细审视。
南海子广袤无垠,约莫一万八千亩,规模堪比十八紫禁城,然其辽阔,非能尽用。
目前,仅北红门至旧衙门间,方兴未艾,平地而起。
“朕允你所请,但须先在城中觅一席之地,权作武略院临时之所。”
言罢,朱由校将蓝图收起,目光转向杨镐,“待时机成熟,朕将京营精锐,尽付于你,望你慧眼识珠,为国选材。”
“臣遵旨。”
杨镐领命之余,心中却五味杂陈。武略院筹建已遭非议,而今又要接纳众多将门之后,实乃难上加难。
礼部衙门内,会议正酣。“孙大人,刘公公此番私下造访,其意何为?”
礼部尚书孙如游高坐主位,下首则是众官员及礼科给事中暴谦贞等人,众人皆面露疑惑。
“莫非皇上欲为睿宗正名,故而欲留宪庙不祧,独祧孝庙?”周希令揣测道,却感一头雾水。
“此言差矣。”孙如游连忙制止,提醒众人慎言。他转而引经据典,“诸位可曾记得,汪直辅佐宪宗,成就‘成化犁廷’之伟业?”
“大人之意,莫非刘时敏欲效仿汪直?”杨道寅恍然大悟。
“非也,非也。”孙如游摇头笑道,“皇上英明神武,古今典故信手拈来。如今辽东战事吃紧,皇上或许心慕宪宗之武功,欲借此激励人心。”
此言一出,众人面面相觑,李若圭终是忍不住问道:“那大人以为,不祧宪庙,祧孝庙,可行否?”
“本官以为,可行。”孙如游捋须而谈,“正统、景泰、天顺年间之事,诸位心知肚明,无需赘言。宪宗承先启后,扫颓唐,平荆襄,收河套,缴女真,功勋卓着,依礼当留。而孝庙之事,则需权衡再三。”
暴谦贞闻言,急道:“若留宪庙而祧孝庙,岂非置我大明正统于不顾?左顺门之事,犹在眼前,不可不察。”
孙如游微微一笑,反问:“那依你之见,当祧睿庙、武庙,还是世庙?”
暴谦贞一时语塞,睿宗与孝宗皆为宪宗之子,且当今圣上为睿宗直系后裔,血缘更近。世宗、武宗亦不过五代之遥,更不可轻言祧庙。
“祧孝庙之议,暂且搁置。”孙如游沉吟片刻,决定道,“本官将上书,以宪宗平辽东之功为由,主张不祧宪庙,而祧孝庙。”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