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都郢(寿春)陷落,“楚王”被俘,楚军最精锐的机动兵团全军覆没,楚国全境郡县顿时陷入一片惶恐和混乱之中。

末代楚王昌平君和令尹影子项燕并没有束手就擒,仍在为保全楚国做最后的努力。他们认为只要上下一心,楚国完全有能力击退60万秦军,走向复兴。他们在淮南各地四处奔走,收拢溃兵,招兵买马。同时派出大批谒者,对楚国各地贵族或唤醒良知,或威逼利诱,要求出动私兵拯救楚国。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争,无疑秦军已经遥遥领先。在短短旬月之间,楚王和项燕又重新整合起了近10万兵力,但是他们知道这10万疲弱之兵是无法同60万精锐秦军相抗衡的,只有在运动战和游击战中,利用熟悉地形和民众支持的微弱优势寻找机会,并等待各路援军的到来,如果有的话。

秦兵所到之处,大批楚国贵族以保留地位和土地为条件,主动接洽,效忠秦国。也有一些郡县的贵族和官吏坚决支持楚王启和项燕,誓死保卫楚国,但为数不多。由于秦军过于强大,楚国军民只有两条出路:一、就地依托山地进行抵抗,弱点是孤立无援,优点是一旦重创秦军必将振奋全国军民。二、逃往吴越和江南之地,卷土重来,弱点是在秦军的连续追击没有时间,优点是回旋的空间大、潜在的资源多。

英国、六国故地的六县之地就是楚国当下的一个重要防区和退路,治所就在灊邑(今霍山县城以北)。该地有山有水,进退自如,是从北面通向大别山区的重要通道,也是一个繁华所在。

但此时的六县已是危如累卵!秦军距离此地只有不到150公里,如果挥师南下,两天就可兵临城下,轻松摧毁六县。但不知何故,秦军并没有攻向六县的意图。六县的县尹偃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虽是诸侯小国六国王室的后代,但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早已归化并效忠楚国。能当上县尹这样的地方要员,足见楚王对他的器重,他不能辜负楚王和楚国!

楚都寿春陷落的消息传来,偃公知道六县的最后时刻也将来临。但在其位就要谋其事,他要尽到保境安民的职责。这时,楚公子端率众来到灊邑,传达了昌平君和“项燕”的秘令,并同县尹偃公、王校尉、吴县尉等众多僚属昼夜商量对策,并采取了一系列应战善后的举措。秦军的嗜杀残暴,世所共知,必须做好准备:1、六县官吏军士的家属和普通民众收拾好细软粮草,一律分散转移到山区或乡野,自愿留下的民众和商人除外。2、除了战斗人员的粮草物资,一律坚壁清野,官府档案文件财物秘密掩埋。3、对于从淮南各地不断逃亡而来的楚国军民,除了收编为军的以外,继续后撤。4、在山区隐秘处建立军事大本营和密营,以做长久之计。5、秘密派出斥候,随时掌握秦军动向。一旦有变,飞鸽、烽火、快马传书!

这时的六县已经成为了一个隐蔽的大军营。除了来来往往的流民之外,全是准备同秦军决一死战的楚国军民。虽然六县貌似同以往一样,但已经都撤换一新:公子端的墨家人马和六县的军民都换上了民众的服装,酒家、客栈、商铺等各种商家依旧照常营业,这正是墨家的擅长事项。本来六县治所驻地只有不到一千军士和衙役,现在猛增到近万人。好在偃公为应对危局,已经囤积了大量粮草,应付个几个月没有问题。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