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哥(苏连)从成立到三十年代,在工人层面,一起进行了4次工资调整和改革,1926年开始实行了以八级工资制为主要形式的工资等级制度,后续陆续进行了一些小调整,至五十年代中。

抗日战争以及抗日战争结束后,在东北大连地区中苏合营企业里,老大哥员工执行老大哥的八级工资制度,我国员工实行七级工资加配给粮制度。

解放战争后期,我国开始逐步获得老大哥工业体系援建,首先受益的便是东北,随之而来的就是工资职称体系的改革。

1949年秋,“按劳分配”的理念指导下,东北总工会开始协商制定符合国情的工资制度。

1950年4月,东北发布《关于调整公营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工薪及改行八级工资制的指示》,按照生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技术的熟练程度,将工资分为八个等级。后续又补充上了“计件工资”和“奖励制度”

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先后经历了“八级工”“三级工”“五级工”阶段,目前正在从“六级工”向新的“八级工”方向发展。

1952年开始,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等行政区,也先后实行了各自适宜的八级工资制。

1956年,正式建立和全国推行八级工资制度。在早期,我国举国上下都在进行全门类工业体系建设,工人阶级也享受着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八级工”的工资制度,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力。

从工资来说,八级工可以是一级工的3倍以上,有的八级工比厂长的工资还高。

一、“八级工”阶段

我国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源于技能薪酬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营企业广泛实施的“八级工制度”,严格地说,实为“八级工资制”。八级工资制是在我国企业工人中实行的一种工资等级制度,按照生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技术的熟练程度,将工资分为八个等级。

1950年,东北发布《关于调整公营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工薪及改行八级工资制的指示》,实行“八级工资制”。

1951年,东北又将工资标准改为五类产业,此后工资标准、产业分类曾有多次调整,而八级工资涉及的等级制度没有根本改变。

1952年开始,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工资管理工作移交劳动部门负责。1956年,全体会议第32次会议通过《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指出:“为了使工人的工资等级制度更加合理,各产业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修订工人的技术等级标准,严格地按照技术等级标准进行考工升级,使升级成为一种正常的制度。”

八级工制度的产生和实行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从1956年正式建立并实行八级工资制,至今在相当一部分老工人的档案工资中还有记载,显示了它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当时存在的合理性。

八级工资制实行初期,运行比较正常。一是工资水平确定的比较恰当,符合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物价水平)、生产状况(重点建设重工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

ps:求收藏求评论求推荐票求打赏求月票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