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祖,方才您说朝中出了大事,要与我商议?”
崔林先是示意崔谅安坐,喝了口茶后,这才开口道:
“不错,我叫你来,正是想将这两件大事告诉你,然后听听你的看法。”
“却不知朝中出了什么大事?”
崔谅忙活了大半天,口渴的厉害,他咕咚一声将面前的茶水一饮而尽后,急忙询问起了事情的原委。
崔林四下巡视一番,确认无人后,这才压低了声音对崔谅说道:
“今岁关中无雨,百姓所种的庄稼大多旱死,听说雍州那边,已经有百姓饿死了!我还听说,陛下打算派遣一位宗室重臣携带钱粮前去关中赈灾!”
崔谅听了这番话后,心中惊诧无比,他略作思考后,立即就想到了赈灾的人选:
“曹子丹大将军有驻守关中的经验,而且听说很快就要西赴长安抵御蜀军北犯,陛下既然想安排宗室重臣来负责此次赈灾,那这个赈灾使定是曹大将军无疑了!”
崔林见从孙一点就透,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还有一个消息,是从东南边境扬州那边传来的!”
崔谅前世不仅喜爱看《三国演义》的书籍和影视剧,更是常年钻研《三国志》中的魏志,对三国时代历年发生过的大小事件都非常熟悉,他一听崔林说出扬州二字,不假思索便说出了自己的猜测:
“赚曹休!”
崔谅话刚出口,顿时就后悔自己嘴太快,只见崔林一脸诧异的凑近问道:
“谅儿,你怎么知道是曹文烈大司马传来的消息?”
崔谅自然不会把自己是穿越者的事告知崔林,因此急忙开口敷衍崔林道:
“叔祖,谅儿只不过是胡乱猜测罢了。”
崔林点了点头,又告诫崔谅道:
“你小子,以后切忌直呼朝中大员的名讳!”
“谅儿记下了!”
崔林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你方才猜的一点也不错,这第二件大事,正是从东南扬州曹大司马那边传过来的一个消息:说是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屡受吴主孙权和东吴大将陆逊的排挤打压,因此想要弃暗投明、降我大魏,曹大司马意欲亲率大军接应周鲂,一举过江、直捣建业!”
崔谅早就知道‘周鲂断发赚曹休’的故事,非常明白这其实是孙权、陆逊、周鲂等孙吴君臣联合出演的一场大戏。
他更是清楚的知道,曹休南下之后,会在石亭一带遇到吴军的埋伏,遭遇他人生中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大败。
崔林正在等崔谅说出自己的看法。
崔谅思索了好一会儿后,还是决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虽然说‘良言难劝该死的鬼’,但毕竟那些即将战死边疆的大魏儿郎都是无辜的,倘若在知晓结局的情况下还选择不闻不问,崔谅自问还做不到这般绝情冷血。
再者,倘若自己能够救下曹休,让他继续在庙堂上制衡司马懿的话,那多年后司马家也许就不会一家独大,待曹魏积攒实力、一统天下后,也许就会成为一个像大汉一样强盛的新朝代,到时候,岂不是就能阻止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了么?
崔谅思虑已定,虎目之中顿时散发出了清澈的光芒:
“叔祖,谅儿以为,这必定是吴人的诡计、绝不可信!倘若那孙权真的猜忌周鲂,又怎么可能继续让他镇守鄱阳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叔祖最好向陛下提个醒!”
崔林闻言后,前思后想,沉吟了片刻,觉得崔谅说的话的确非常有道理,他点了点头:
“谅儿言之有理,我今夜就写一封反对曹大司马南下接应周鲂的奏表!”
崔谅点了点头,忽然想起自己还有点事没有处理完,他拜辞了崔林后,就立即来到了自己在城东南青明门内泰昌坊永安里的宅院。
春安、夏安、秋安、冬安四个家丁见崔谅回了家,齐刷刷恭候在崔谅面前躬身行礼道:
“拜见家主!”
崔谅点了点头,示意他们起身。这四人是叔祖亲自为自己挑选的家丁,不仅年轻、干练、识字、机敏,而且绝对忠诚可靠。
崔谅在一进院的回廊处坐了下来,然后招了招手,示意四人走上前来,紧接着他开口吩咐四人道:
“取纸笔来!”
四人闻言,立即搬来了一只小案、取来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并磨好了墨,然后乖乖的退到了一丈之外看不清笔墨字迹的地方恭候了起来。
崔谅拿起狼毫,蘸了墨,按照崔林先前的吩咐,写了一封看似寻常,实则全是暗语的信件。
这封信,正是他写给自己的新附庸——公孙云和宋伯雷二人的。
信的内容,大致是叫公孙、宋二人在麾下那些洛阳游侠、流民当中,寻找二十个绝对可靠的人,来充当为自己打理农田、耕作庄园的田驺部曲。
写完这封信后,崔谅又写了一封寄给陇西郡牛魁、马驳二人的帛书,并加盖了自己的官印,大致意思是自己已升任为了曹大将军的骑兵掾,叫他们二人和胡鸿、苟芒、姚柯回几个带着剩余的几十个亲兵部曲,启程来洛阳的洛南坞堡。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