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有一对姐弟从小父母双亡,相依为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谁也无暇顾及他们。姐弟两个逃荒要饭,来到郸州一带农村。

后来姐姐嫁给了当地人,通过两口子的努力奋斗,也就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很快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富裕人家。弟弟也因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显得过早的成熟、老练。他特别的能干,几乎无所不能,所以在成年后,很快的自立门户了。

弟弟为人谦恭礼貌,且又一表人才,在人们都在称赞他的时候,也因为姐姐姐夫的面子大,提亲的人也络绎不绝的上门了,但是小伙子始终不表态。后来人们才知道是因为宗教信仰的缘故。他们姐弟都是伊斯兰教的忠实信徒。而郸州这边大都信奉佛教,被他们称之为异教徒。姐姐可以入乡随俗的嫁给当地人,他却不想。他要找一个与自己信仰相同的女人。但又哪里好找,直找到他快到而立之年还是单身。

姐姐没有办法,只好带他回老家相亲。

没想到,这一回去,竟然找到了好几位亲人。社会稳定后,大家大都回到原地安居乐业。他们的亲人原以为他们两个早已被冻死或者是饿死了,没想到他们都还好好地活在这个世上。

大家相见很是高兴,互诉了好一番衷肠。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后,都是热心帮忙。可是很快,人们发现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一来他岁数大了,二来是不好有谁家愿意把姑娘嫁到那么远的地方。虽然两姐弟是本地人,但他们已经在郸州安家落户了。等了好长时间,终于有一家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媒人跟他说明情况,说这个姑娘神经有点问题,你要不要看。其实他说的神经问题,就是有点轻度的抑郁症。他想了想说,还是看看吧。

两个人见了面,他一下子就被她楚楚可怜的样子打动了。她的身子太瘦弱了,真可以用弱不禁风来形容。那无助的眼神和可爱的神情,使他马上就认定了她。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不看好他们的婚姻,他们认为他一定是被迷了心窍了。

他们两个人去,三个人回,在村里很是热闹了一番,好多人都来看新媳妇。但他怕不明所以的村里人会说什么话刺激到她的神经,而他又不好明说,只有形影不离地跟着她。

直到时间久了,大家都对她产生了视觉疲劳,不再对他们的事感兴趣,他才放心地去干活。而她也因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而安心的在家养胎。

生完孩子后,她的症状似乎越来越严重了,邻居们晚上不断听到他们的争吵声。其实所谓的争吵,也就是她一人发脾气而已,只不过偶尔夹杂几声他的劝解和孩子的哭声。大概是一个人带孩子太累了,所以才在他晚上回来时,好好地发泄一番。当时他的清真羊杂馆刚刚开业,真是一点也抽不开身帮她,只能任由她打骂自己。反正她的小拳头也没多大力气,全当是为自己按摩了。

再以后和村邻们都熟了,她就跟人家抱怨,说老公晚上从不和她在一个房间里睡觉,每回她醒来都看不到他的人。说他吃饭太挑剔,总嫌她做的饭不好吃。说他很少帮她抱孩子,孩子一天到晚黏在她身上,真是烦死了。她说话经常颠三倒四,还总是一句话说好几回。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她脑子有问题,便都不与她来往了。

生下第二个女儿后,她的脾气更坏了,经常骂他不说,还常常把离婚二字挂在嘴边。可是这些他都不怕,就是看她越来越爱自言自语了,让他有点害怕。他自责自己没有多一点时间陪陪她,让她总是一个人待在家里。

他一心一意的经营着他的羊杂馆。他的生意出奇的好,客人们都说他不吃猪肉,放心肯定不会往羊汤里放猪血啊什么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都爱买他的羊杂,喝他熬得羊汤。白天他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等她骂累了,休息了,便也迫不及待地到自己的房间里睡觉了。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直到他们的儿子出世,她才稍微的收敛了一些,似乎已经认命了一般。她有时也会到馆子里来帮帮忙,有时也会在家里做好了饭菜给他送来,她的厨艺已大有进步,不会再让他有难以下咽的感觉了。虽然她有时还会大发脾气,但比起先前真的是好多了。他什么都忘了,几乎被这迟来的幸福陶醉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