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宴会结束后,赵佶回到府邸。或许是元宵夜的欢乐与喧嚣过于浓烈,以至于夜深人静时,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位在元宵节摔倒在自己怀中的仙女身影,清晰而又朦胧。
尽管赵佶已经年满十六,但向太后一直认为他年纪尚轻,不宜过早涉足风月之事。因此,他府中的仆人皆是太监或老嬷嬷,无一能与他分享这青春的悸动。
内心的澎湃情感无法抑制,赵佶决定将其化作笔下的墨香。
他起身走向书房,内侍紧随其后,为他准备好作画工具。一张空白的宣纸静静地躺在书桌上,等待着赵佶的笔触。
在准备作画工具的过程中,赵佶的脑海中勾勒出李清照的轮廓。
她的容貌秀美,气质温婉如水却又不失坚韧。赵佶开始提笔作画,他凭借着记忆中的形象,描绘出那位素衣红绸头饰的女子站在竹林中的画面。
他的笔触细腻而传神,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深深的思念之情。
他仿佛能感受到少女的气息,仿佛能听到她的浅笑低吟。画中的她仿佛就在眼前,与他隔着时空相望。
当画作完成后,赵佶将其挂在书房的墙上,静静地看着它发呆。
旁边的小厮范涛见状,轻声说道:
“王爷,您若真喜欢这位女子,何不去寻她呢?”
赵佶闻言,轻轻叹了口气,道:
“我每日都有老师来授课,无法随意出府。更何况,茫茫人海,我又该如何去寻她呢?”
春日的一日午后,慈德宫内,阳光如丝如缕,透过精致的窗棂,斑驳地洒在宽敞书房内。
赵佶如常入慈德宫,探望他的嫡母向太后。他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只见向太后正坐在窗边,手中捧着一本诗集,正专注地翻阅着。
看见他进来,向太后身边的两个押班(宫内高阶女官)郑氏和王氏想告知向太后,赵佶拇指放在嘴边意示不要叫太后。
赵佶轻轻凑近,好奇地问:“大娘娘,您在看什么诗集呀?”
向太后抬头,见是赵佶,眼中闪过一丝温柔,她轻轻将诗集递给赵佶。
赵佶接过诗集,只见页面正好停留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上。
那首词诉说着生死相隔的深情,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哀伤。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赵佶心思细腻,他猜测是向太后思念父皇,于是出声安慰道:“苏大学士真是当代的文坛巨匠,他的诗词情深意切,让人动容。”
为了转移向太后的注意力,赵佶连忙翻阅诗集,找到了苏轼的另一首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清了清嗓子,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那词句清丽婉转,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