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白下城有句民谣叫:老大靠边,老二分了田……老九上了天。过不了两三年,又加了句“不三不四挣钱”。
下午。
李海泉跨上二八大杠,吱呀吱呀,拉着李尧去街道报名。
李尧就象个丧家之犬,灰溜溜的坐在老爹后面,小心翼翼地还想做最后思想动员:“爸,听说明年要恢复高考,我……”
“滚犊子的,听谁说的,尽想屁吃……老二,你都高中毕业了,大人了,得体谅家里的难处,你现在主动去还能捞个表现,懂不?”
此时,李海泉骑出巷子,拐上珠江路,正一路向北。
他也是没办法,谁让他是第九行的人,老白下喜欢称作老九,当然前面还有个定语,这里不说了。
李海泉被戏谑第九行人,那叫棉花套上晒芝麻—自找麻烦。
以前的李海泉也是意气风发的青年骨干,不象现在一脸丧,没事小分头锃亮,用后来一句流行网络词汇叫“帅呆了”“酷毙了”。
一场反潮流,校方正发愁怎么完成下达的任务。
哎,说来就来了,李海泉的尼龙袜子和凉鞋,这事后来还出了一个经典调侃语。
……
哎,这年头,有些事不能往正经里说,说多了,没意思。
干嘛,李尧才不干这事!
反正,从那会儿起李海泉多了个绰号,连带张文秀一起还都怕开会。
父子俩骑了七八公里,到了月牙湖北侧,矗立着一栋青砖红瓦的建筑,有些年头了:秦淮区工人文化宫。
“这么多人?”
“艹,无为青年都来了吧?”
“这叫有为!
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好青年!”
“嗯嗯,有为有为……孟达兄,九老爷叫你呢!”
李尧暗暗嘀咕,只见眼前人山人海,挤都挤不进去,男男女女都很年轻,表情一个比一个欢喜,穿着一个比一个土气,时不时张望一眼,等待街办人员询问。
李海泉费了力气,挤到桌前,说:“牛大妈,打听一下,下乡插队报名在哪?”
“老李!”
牛大妈推推眼镜,疑惑地上下打量了他,一脸伟光正:“你插队?你都多大岁数……”
“哦,我儿子,二儿子,小尧,是他要报名……”
“我说……他人呢?”
“喂喂,这边!”李海泉拉过李尧。
“哟,没些日子,二小子长高了,蛮精神嘛,好好……去旁边填表吧,别挡道,来,后面……”牛大妈递过来了一张纸,冲身后喊。
人群一阵骚动,一波一波的往前挤,还有高喊着维持秩序的。
……
“同志,我刚到,听说了吗,这次插队的地方能选么?”李尧拽着旁边的一个瘦高个青年问。
“我还真打听到一些……”
对方也很热情,压低声音说:“这批上山下乡,到生产队,有省内的,周边省份的也有,山东、浙江、安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