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城二十里外,一支士气高昂的队伍正在前行,这正是燕王回蓟城的队伍,在四驾王辇上相对而坐的是燕王职和相国郭隗。

“此行有劳相国奔波了,一路颠簸相国可还坚持的住,此地离蓟京还有二十里,不如休息一下吧。”

“谢过王上,老臣年迈,但二十里尚能支撑,不如进城休息。”

二人脸上皆是显露出了几缕倦容,奔波月余,检阅中军、视察郡县落实情形、考量各地来投士子等等,这些对于年近五十的燕王和年逾六十的郭隗来说,确实是辛苦且不易的。

虽说此行一切进展都颇为顺利,也将回到了蓟城,但是两人并无欣喜或放松的情绪,神色依旧有些许凝重。

其实这君臣二人皆知,如今燕国情形远没有看上去的这般风平浪静。

由于上任燕王哙听信相国子之及其党羽的蛊惑与谗言,欲效仿先贤之举,行禅让之事,禅位于相国子之,退居于内宫,不问政事。

子之随即大肆安插亲信、培植党羽、排除异己,其统治也是颇为酷烈,一时国内怨声载道。

在执政三年后,民怨沸腾,将军市被与太子平乘机密谋兵变,却未能一举成功。最终在近一年的僵持后,太子平兵败身死。

齐国与中山国抓住时机,乘火打劫,齐国遣名将匡章率齐军十余万由南向北进攻燕国,中山国国君亲率部族三万余众自西向东劫掠燕地。

双线迎敌,加之内乱,燕国几乎毫无抵抗之力,三都被破,几乎全境失守。

国家被灭,宗庙被毁仿佛就在眼前。

但是齐灭燕的消息很快震动诸国,诸国畏惧齐国的强大,联手施压逼迫齐军退出燕国境内,并联合推举公子职为燕王并为其复国。

当时公子职所面对的燕国,真可谓是民生凋敝、士无忠心、卒无战意、宗亲贵胄亦是折损颇多。

本以为被诸国迎回,流落在外为质多年的公子燕职,会成为诸国博弈中的棋子与傀儡,连燕国士人都不看好燕国境遇,而纷纷选择出走他国,另寻机遇。

让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位新任的燕王职,巧妙的利用诸国之间的互相掣肘,迅速的稳定局势、安定民心。

使得濒临崩溃的燕国有了喘息之机,并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励精图治迅速的恢复国力。

虽无法比肩大国,也没能回到国力鼎盛之时,但至少看起来摆脱了随时可能覆亡的危机。

总之时局还远不到可以放松的时候,想到这些燕职不觉有些头疼,揉了揉眉心,立侍于一旁的内侍司总管费南见状,赶忙上前轻轻地按捏着燕职的头,并低声劝谏道

“王上还需保重身体啊!前几日的风寒还未愈,切不可再忧思烦扰了。”

“是啊”一旁的相国郭隗轻声附和道,“王上,切莫心急,医者有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回蓟城后好生修养一番才是。”

“唉,郡县虽然确立了下来,上谷郡却是境吏变太守、县令,仍然为尚氏、秦氏等各大贵族所掌控,政令不显。

右北平因屡屡受侵袭劫掠,所以本地士族大都南迁躲避灾祸,落实情况稍微好些,可是人口不丰,民生凋敝。

这也就意味着,粮食、民夫、兵丁、赋税都不高,以至于时至今国库依旧空虚;

左右二军去年新立,中军戍下都(武阳城)已有数年,可堪一战,可需驻守下都防备齐国无法轻动,禁军兵甲精良,却要拱卫京畿重地,看似军力强盛,细算下来举国上下几乎无可用之兵;

乐毅率中军驻扎下都,尚阳、骑劫训练左右二军,亦无可遣将帅;

眼看秋收在即,东边的林胡和北边的白狄皆是蠢蠢欲动,如何抵挡。”

说到这里燕王又是一声叹息,“怎么可能不急,不忧心呢?”

看似朝政堪忧,但其实燕职并不是无能之辈、昏庸之君,燕国时局如此也不能全部怪罪于他。

只能说燕职面对的处境太过困难了些,本来就没有被立为太子,没有太傅等储君班底;

子之当政时,忠于燕氏的臣子、贵族都受到了打压与迫害;

母亲出身不高也没什么母族,庶子的身份自然也是娶不到大家族的嫡女,也没什么妻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