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同村间那条潺潺流淌的小河,无声无息地带走春天的百花盛放,不留痕迹地顺走初夏和盛夏的蝉鸣,迎来了夏末的余晖。时维九月,阳光依旧炽烈。在这个时节里,嘎子与他的挚友们——润仔、恺娃、君杰、冬瓜、顺子以及龙娃,又一次吹响了集结的手哨(双掌合抱,貌似海螺,可吹出响亮的声音),那是他们独特的联络方式。“哨声一经吹响,饭菜赶紧干光”。哨声好像响彻了嘎子们的整个童年,并将娃子们的友情紧紧相连,时至今日,嘎子依然会时不时吹响他的手哨,吹给他已经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听,也吹给自己未泯的童心。
在这群孩童中,君杰以其五岁的年龄优势,自然成为了孩子们中的领袖。他的号召力不仅仅源于年纪,更在于他那颗善良而纯真的心,没有任何恶意和算计,使得每个人都乐于围绕在他身边。这一天,他们商议后做出了决定:先去无名河中捕鱼、游泳,然后将亲手捕捉的鱼儿当场烧烤,共享这份自然的馈赠。
所谓的无名河,便是前文所说的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河流。或许是因为仅此一条河流,村民们并未特意为其命名,因此我们姑且称其为“无名河”。这条河深约三米,宽度随地形起伏不定,最宽阔处将近三十米,而狭窄之地不过十米有余。正是这样的地理特征,使得河流在宽广区域变得相对较浅,加之河底砂石的堆积,为孩子们筑造“小长城”提供了便利。他们会在水中砌出一个“儿”字形状的两道墙体,并在“儿”字的出口处设置一个撮箕,水流可以通过,鱼儿却较难逃脱。有趣的是,尽管上游并没有专业的渔民养殖鱼虾,但这无名河中却常年鱼虾丰富,孩子们从未空手而归,有时甚至能捕获到半斤重的大家伙。
孩子们在建造鱼渠时,似乎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先来者往往选择在上游施工,后来的则默认在下游建坝。上游的鱼渠并不会完全封死所有的墙洞,故意留下余地让下游的鱼渠也有机会,只不过想要捉到大鱼的概率相对较小。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遵守这一规则。村中的小霸王蒋林就曾公然破坏这一规则,他在嘎子和润仔的鱼渠上强行筑坝,嘎子试图阻止,却被他用手中的长棍打得卧床数日。嘎子的母亲为此找到蒋家理论,最终蒋父严厉惩罚了自己的儿子,此事才得以平息。自那以后,嘎子对于捕鱼活动变得格外小心谨慎,不再单独行动,总是与伙伴们共同前往。
那天,他们一行人来到了无名河畔,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地点开始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搬运大石块作为基础层,有人寻找稍小的石子用来填补缝隙,防止大鱼儿从漏洞逃逸;还有一些孩子在岸边搭建简易的茅草屋,以便捕鱼后可以直接进行烧烤游戏。完成鱼渠建设后,并不意味着只能被动等待鱼儿自投罗网,他们有许多策略可以采用。例如,集体向上游进发,遇到深水潭便投掷石块,这样做既能惊动潭中鱼儿继续顺水而下,又能吓唬吓唬其他捉鱼队伍,避免类似“嘎子被打”的不幸事件再次发生。此外,当孩子们抵达上游时,孩子王可以凭借人数优势,在坚固的鱼渠上砸开几个缺口,促使鱼儿突破防线。此时,那些较为强壮的孩子可能会放出一句警告:“捉鱼不要太贪了,否则可能会挨石头。”虽然话语充满威胁,但实际上真正动手的情形并不多见。另一种驱赶鱼儿的方法是在鱼渠上游的深水区游泳,但需注意技巧,错误的跳水方式可能会将鱼儿逼回上游而不敢向下游动。因此,他们在跳水时要选准方向,面朝下游跃入水中,采取狗刨式游动,腿抬得越高越威风。
大人们对孩子们在河中游泳持坚决反对态度,因为多年以前曾出现过一名男子在晴朗日牵着马匹漫步河畔,最后人连同他的坐骑被暴涨的河水卷走的惨剧。这个故事代代相传,成为家长们告诫孩子远离河流的例证。然而,自从嘎子记事以来,并未听说过因上游降雨导致河水骤增而发生的意外。
孩子们在河中尽情游泳之后,通常会选择在河里逗留一段时间,直至头发干透才回家,以防被父母察觉而受到责罚。但冬瓜从不用为此担忧,一方面是因为他父亲给予了他极大的自由空间——换句话说不太管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剃了一头光头,游完泳只需用手一抹,不久便可干燥。然而,即使头发干了,是否真的能瞒过父母的眼睛呢?答案并非绝对。经验老道的家长只需轻轻拉起孩子的手臂,用指甲在其皮肤上划过,若出现一条白色痕迹,便足以断定孩子刚刚游泳的事实。在这样的较量中,嘎子的童年充满了欢笑与泪水,尽管他因洗澡、捕鱼、捉青蛙等行为屡次遭到父亲的严厉惩罚,但他从未真正吸取教训。
通过众人的共同努力,嘎子及其伙伴们收获满满,尽管烤鱼的滋味平平无奇,但在他们心中,这顿野外聚餐的味道甚至超越了年夜饭的美馔佳肴。多年后,当嘎子步入职场,与公司老板共进价值数万元的盛宴时,他仍觉得那些昂贵的佳肴也无法媲美童年时代那份简单的烤鱼美味。也许,那鱼肉之中蕴含的是童年的纯真记忆,更是故乡泥土所赋予的独特风味。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