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时期,拓跋鲜卑部内乱,拓跋郁律开始仿造汉人王朝的政权组织模式重新改组代国,使得代国在一些政治构架上开始摆脱了落后的部落形式,而向一个真正的国家政权蜕变。

也是在这一时期,拓跋郁律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慢慢开始收回当初内乱之时丧失的领地。

只是好景不长,其弟妹惟氏便拉拢了一批贵族,发动政变杀死了拓跋郁律,然后立其子拓跋贺傉继位,自己则趁机垂帘听政。

不过惟氏的政权并没有得到拓跋鲜卑所有人的认可,在拓跋郁律死后,相当一部分拓跋鲜卑的贵族公开反对惟氏,自立一方。面对这些不臣服于自己的部落首领,惟氏便发兵征讨,这么一来,新一波的拓跋鲜卑内讧又开始了。

而前赵的刘曜急于统一北方,不顾国力,与东方的石勒进行了频繁的战争,结果在328年城皋地区的一次会战中,被石勒所俘,第二年,关中也失陷于石勒,前赵遂灭。

南方,王敦之乱,率兵洗劫了首都,又派人刺杀掉了甘卓,很是不可一世的样子。清扫完异己势力后,跋扈将军王敦没有留在京师辅政,而是带着部队返回老巢武昌去了。晋元帝司马睿遭受了如此奇耻大辱,心中郁闷难结,不久便病倒了,很快也就撒手西去了,享年四十七岁。太子司马绍由此登基,改元太宁,是为晋明帝。

王敦听从钱凤后又将军事大本营从原本的武昌迁移到姑孰城,将战线前移方便后续动作的展开。这一举动引发了东晋朝野的轩然大波,王敦之前那次入京历历在目,如今这举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王敦将再次兵发京城。很快,朝廷便收到一份王敦的奏章,其中王敦表示太子的顺利登基离不开琅邪王家的努力帮忙,其中犹以他王敦功劳最大,请求“假黄钺”。

晋明帝司马绍答应得很痛快,还大大方方地顺带赐予了王敦另外几项权力——“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当然,顺带要求王敦入朝受封。

王敦自然不会立于危墙之下,从此。君臣开始了明争暗斗,掌握,却不料朝廷密探就在卧榻之侧。司马绍却是在积极备战。他竭力拉拢当时国内还能抗衡王敦的三支力量——陶侃、祖约和苏峻,组成新的“铁三角”来制衡王敦。

司马绍派出卧底去接近王敦,然后任命王导为大都督,温峤与卞敦守备石头城,卫将军郗鉴带领军士守备皇宫。

王敦这边知道后气的不行,一生气竟然把自己给气病了。公元324年6月,王敦在荆州起兵后,率领主力部队五万余人,向建康杀来。

司马绍采纳臣下意见,下一道诏书痛斥王敦的悖主行为,并让王导等在京的琅邪王氏子弟为其发丧。又带着人马悄悄地跑去王敦防区一探究竟。

司马绍上前线视察的消息很快便通过斥候汇报给了王敦,钱凤得知这一消息立马派人前去追捕,可司马绍却机敏异常,愣是在王敦大营溜了一圈后安然回到秦淮河北岸。劫后余生的司马绍召集温峤商议,趁王含兵马刚到,立足未稳,夜袭敌军大营。当夜,温峤等将兵分六路,直扑王含营帐。混战中,王含的大将何康被斩,王含中军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好在这时周抚率领援军前来救助王含,这才让王含捡了一条性命,而温峤等人担心久战不利,王敦的其他援军会及时赶到,便收拢大军撤了回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