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陆正平调整了幻灯片,调出了一张照片。

红黄相间的山林之中,依山而建的长条形窑口,白色窑头的背后,每上一层都有一个窑室,从头至尾足有八个窑室之多,就算放在现代,也是无法想象的壮观。

“而烧制建盏所用的瓷窑,均为龙窑!”

对于陶瓷系的学生而言,龙窑一词并不陌生。

早在商代晚期,我国江南地区就已经出现了龙窑。到了汉代,龙窑更是在江浙两湖等地广泛应用于瓷器烧制,其中以浙江居多。

到了明清时期,龙窑的分布又遍布江西、广东福建甚至东南亚地区,可以说是大规模窑口的典型代表。

“龙窑依山而建,前低后高,体态狭长,好似一条长龙,因而得名龙窑。不过你们看这张照片,觉得它像什么?”

陆正平向参观者发出提问。

“好像蜈蚣啊!”一个女同学小声说道。

“没错,”陆正平呵呵笑,“业内也有人管龙窑叫做‘蜈蚣窑’或者‘蛇窑’,不过都没有龙窑一称霸气了。”

他说着,继续讲解龙窑的构造。

“龙窑通常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头部分有火门、通风口和火膛,同时每一节窑室也设有通风口和火膛。”

陆正平一边讲,卢爱莲一边用红外线笔给大家作指引。

“火膛是用来烧火的地方,又叫燃烧室。龙窑素来以火膛移位的烧制方式着称。”

陆正平说着,自己走到卢爱莲身边取过红外线笔,调出一张龙窑的侧面图给大家逐步讲解。

“在窑头的正中开一道长方形的大门,作为火门,用来放柴薪生火。火膛的侧边和火门的下方都设有通风口,结构有点像农村家里灶台下的炉箅。

窑的两边设窑墙,墙中设窑门,瓷器装窑出窑,都由窑门出入。

窑顶为弧形拱券(xuàn)结构,顶的两边都设投柴口,间距为一米左右。烧制开始时先在火膛处生火,等第一批投柴口下方的坯体烧制好后,前面的火膛则停止烧火,转而从投柴口投柴烧火,逐步上移直到烧制窑尾。这便是业内常说的‘火膛移位’烧制方式。”

陆正平说完这好长一段,看向参观者道:“因为没办法把龙窑搬过来给大家实地展示,我和夫人在来之前,特意烧制了一套龙窑的模型,供大家现场观摩,方便理解火膛移位的烧制方式。”

卢爱莲掀开桌上一块盖布,立时露出一套陶瓷龙窑,大到窑顶,小到投柴口,皆可活动,实在是可称得上是精美绝伦。

连爱浓瞧见了,都忍不住要多看几眼。

“看来和你结婚之后,他改变了不少,如今连这种小玩意儿都能接受了?”

卢爱莲想笑,又有点笑不出来,只得悄声与爱浓解释道:“他这几年确实改变许多,常常一个人看着你做的那些小玩意儿叹气,说当年见你总不肯沉下心来练习基本功,做这些小玩意儿来说什么要推陈出新,时常批评你,闹得不欢而散,问我当年对你是不是太严厉了些。”

爱浓眼波流转,流露一丝惊讶。

“我做的那些?不是早就丢掉了吗?”

“哪有?每次当着你的面丢完了,背地里都会叫我偷偷收起来,全放在他的储藏室里,闲来无事就拿出来瞧瞧。

最近这两年,越发宝贝了,连我要看看都还不许,生怕一不小心碎了一两个,再想要多也没有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