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高柔见到司马懿慌忙躬身:“宣公,大事不好。”
“有何等大事竟然让司空如此慌张?这不是高司空所为。”
“王凌、令狐愚谋反…”
司空高柔说话之时,不觉露出担惊之色,直直的看着司马懿。
“谋反?王凌、令狐愚谋反?如何得知?王凌如你我一般乃是四朝老臣,世受皇恩,怎会做出大逆不道谋反之事?”
司马懿如同司空高柔一样,猛然间也是不信。
司马懿一边安慰司空高柔平静下来,一边对司空高柔的回报表示怀疑:“此间必然有诈。”
“我初听之时,也如宣公般一样认为,然此人信誓旦旦,所言并无虚假…”
“何人?莫非诬陷王凌?”
“令狐愚心腹家臣杨康…”
司空高柔即刻把杨康告密情景描述一遍:“若果单听杨康所言,确有诬陷之嫌,但从计策来看,这种迎立楚王曹彪为帝,都许昌,集天下兵马以讨伐太傅的计策,绝非一个家臣所能谋得的。由此看来,王凌、令狐愚谋反乃为实事。不知太傅该当如何处之?”
司空高柔却是再一次肯定了王凌、令狐愚的谋反之事。
司马懿见司空高柔说的如此确切,却是稍作沉思:“老将军,即便王凌、令狐愚谋反之事为真,然仅凭一个家臣的话如果就此上报朝廷,只怕不能让朝廷信服反而落个诬陷之名。大都督王凌年逾八十,对大魏可谓是忠心耿耿,朝野上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仅仅凭一个家臣的话如何又能把王凌绳之於法?”
司马懿缓缓的言语之中,也是含有担心之意。
“太傅所言不错,但总不能任由王凌起兵谋反,危害大魏社稷吧?”
司空高柔却是比司马懿更担心,他担心的是大魏社稷的安危。
“王凌常年带兵,岂能不知深谋而后动的道理?在没有更多的真凭实据之前,王凌谋反之事不宜张扬,只需以静制动方可,毕竟王凌镇守魏吴边境,若有闪失,则必引起宿敌东吴窥探,不利于我大魏社稷安定。”
司马懿的理由确是肯切。
“太傅,难道太傅真的不怕王凌突然起兵谋反吗?大都督王凌毕竟手握重兵!”
司空高柔紧紧追问司马懿。
“自然怕!”
司马懿却也不掩饰这种惧怕,但面色神情看起来依然甚为平静:“怕虽是怕,但仔细想来,仅仅以王凌、令狐愚所掌之兵有何实力对抗我大魏兵马?更何况现在令狐愚已是暴毙,以王凌一只孤掌,如何又能掀的起波浪?无非以卵击石而已。”
司马懿却是轻描淡写:“早做防范,以静制动是为上策!”
八个字,便就把王凌谋反之事处置完毕:“高司空,此事就当不曾发生,只需静观其变便可。至于令狐愚心腹家臣杨康则暂时于司空府中软禁,对外只说留府重用便是。”
司空高柔听完,虽仍有担心之色,但又见司马懿如此平静,也就只好应了司马懿,依司马懿之策行事。
然司马懿如何不防范大都督王凌?
自然防范,不仅仅是防范,而是时时防范大都督王凌的一举一动。
现如今王凌却以东吴涂塘为借口索要调兵虎符,司马懿岂能给他?
自然不给!
然不给,司马懿又怕王凌起了疑心冒险而动,便就以涂塘乃是东吴防御工事,对大魏社稷安危无有威胁为由,拒绝了王凌讨要调兵虎符的要求。
兵者,国之大事,不能不察,拒绝调兵虎符,司马懿处置的合情合理!
王凌自然也认为朝廷拒绝调兵虎符并无不妥之处。
然,没有调兵虎符,调不动天下兵马,仅仅以自己的兵力又如何能对抗的动司马懿?又如何能迎立楚王曹彪?
王凌不觉又陷入僵局:“如果令狐愚不死,自然不会如此为难?”
忽的一个念头涌入王凌心中:“如果以天下大义说服现任兖州刺史黄华呢?”
王凌不由心中一震:“如果新任兖州刺史黄华起兵响应,两家兵马合二为一,虽一时难有胜算,但却可迎立楚王,一旦迎立楚王为帝,都许昌后,天下兵马自然响应。只是不知黄华是否有意?”
王凌不由心情暗淡,然又忽的眼睛放光:“只需试探与他。如果有意,事便可成。”
王凌不由横下心来,即刻把心腹家臣杨弘招进帐中,让杨弘前去平阿试探黄华。
杨弘听完王凌之言,噗通跪倒:“大都督,此乃谋反,诛杀三族之罪!”
“本都督自然知道。”
王凌不否认杨弘的话,但却是忧心忡忡的看着杨弘:“司马懿倾覆大魏,不讨伐司马老贼,岂能心甘?”
王凌边说边扶起杨弘:“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岂能不以社稷为重!?”
杨弘虽是心惊胆战,但看着白发苍苍但却是义肝忠胆的老将军王凌,不由泪流满面:“大都督,杨弘身为大都督家臣,死不足惜,只怕黄华不答应,一旦泄露出去,便依然是个屠戮三族。大都督,值得吗?”
杨弘担心的岂能不对?
杨弘不仅仅是讲给大都督听,更多的,却是在劝大都督王凌:不要做屠戮三族之事。
“天若灭司马氏,黄华必然答应。”
王凌斩钉截铁的话忽的震到了杨弘:“弘愿往。”
杨弘虽如此说,然从杨弘的语气神态看来,却是依然充满恐惧。
“既然如此,事不迟疑,快去平阿试探黄华。”
大都督王凌却是顾忌不了那么多,即刻命杨弘前往平阿试探黄华。
杨弘得了大都督王凌之命,快马加鞭,直奔平阿而去。
杨弘一边快马直奔平阿,一边马上反复思索:此乃谋反之罪,一旦泄露或是失败,必然是夷三族。
杨弘越想越害怕,害怕的浑身颤抖以至于无法骑马,无奈之下只得下马歇息,平复心情。
“如果就此策马而去,又会如何?”
杨弘不由生远离王凌之心:“但王凌待我不薄,视为心腹,岂能忍心弃他而去?如果若果功成呢?自然是加官进爵、封妻荫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