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还沉浸在自己的优秀里无法自拔的朱棣,后脚就听到了自己的死讯。

朱棣一时无法接受,当即叫出声来。

朱元璋淡淡撇他一眼,“大呼小叫些什么?普天之下谁人不死?”

道理是这样没错,可死亡总是很难面对的。

朱棣惊讶之后有点伤感,“唉,我死了。”

“四弟何必叹惋?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终有一死,千秋功业却长存呐!”

听到朱棣如此优秀,朱标欣慰不已。

若大明能多一个雄主,自己一家受点委屈又如何呢?

何况是朱允炆有错在先。

朱棣讪讪一笑,面对大哥,他还是心虚。

朱元璋顾不观察两个儿子的情绪变化,他从刚刚听到的信息中敏锐得发现了一些东西。

“三大营?火炮?对应的战法?

下次有机会,我得好好问问。”

经老爹这么一提醒,朱棣也注意到了,默默用笔圈起来。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二条,朱棣迁都北平。

北平也就是今天我们首都北京的旧称。

如今的北京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可见朱棣的迁都造成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关于朱棣迁都的原因说法不一。

有人说是因为北平交通便利,地处北方,为了防蒙古、保卫北方国土,维护全国统一,避免南宋厄运。

有人说是因为朱棣在北平驻守多年,到晚年已经更习惯北方气候。也有人说是朱棣想再造北方经济,促进南北融合。

UP主个人偏向朱棣是基于综合考虑做出的决定。

当时很多人反对迁都,认为迁都花费巨大、劳民伤财、引发腐败。是朱棣力排众议,坚持到底。

他疏通了原本於塞的大运河,解决了粮食问题,精心准备十九年,才正式迁都。

从此以后,北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巩固了统一政权。

朱棣建造的紫禁城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瑰宝,至今深受每个中国人的喜爱。

历史证明了朱棣这个抉择的正确性。

有明一代,天子守国门,正是从朱棣开始!”

“天子守国门!好!有气魄!”

这句话对了绝顶猛男朱元璋的胃口。

“本来咱还没想好迁都要迁去哪里,如果北平确实合适,咱可以提早准备了。”

面对五代十国以来巨大的南北差异和蒙古、色木等少数民族问题。

朱元璋也很早就意识到了南京过于靠近南方,很难顾及辽阔的北方领土,不利于民族融合,不适宜作为首都。

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就派人考察北平、西安和洛阳,想选择一处合适的地方作为都城。

可惜迫于种种考虑,朱元璋一直未能成功迁都。

朱标有不同意见,他更看好西安和洛阳。

“西安地势高,素有八百里秦川的美名,山川形胜。

洛阳六朝古都,人口稠密、土地肥沃、交通便利。

北平过于苦寒,离蒙古也太近了。”

朱棣凭借一股不知从哪来的勇气反驳了大哥。

“大哥此言差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我们不怕离蒙古太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