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永乐两代皇帝都是军伍出身,对于犯错的军官一般违法行为相对比较宽容。除了永乐皇帝对于想要祸祸的建文朝将领之外。
正因为相对宽容,造成了军官有恃无恐的情况,军队内部的贪腐成风,克扣军队基层福利成了基本操作。特别是边疆的国防军,腐败速度相当迅速,士兵待遇低下到连基本温饱都成问题。
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从洪武中朝开始愿意老老实实来当兵的就少了。到了宣德初年时候,就有记录开平、大同、山海关等边关地区的军士连过冬必须的皮裘、狐帽、胖袄衣裤鞋袜等生活必须品都得不到及时补给。
军队中将领侵占屯田后私役军士耕作,使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士兵成为了军官的私人仆役一样。而军队本身还需要承担修砌防御工事,为边境提供冬日取暖做饭用的柴炭等工作,士兵们年头到年尾几乎没有一天休息时间。
最开始是逃军,由此官府大量从贴户中勾军补充进入军伍,然后是再逃,再勾,再逃……
到了短命的洪熙时期,就几乎没有多少军户还肯去当兵了。
宣德元年时,为了解决逃军的士兵缺口问题,朱瞻基安排人在做了调研后终于派出由多部侍郎领头的十五人“专案组”,到全国各地进行清军活动。
两年后,当时的行在兵部尚书张本又上奏加大清军队伍。于是宣德皇帝又抽调了六科给事中、各道掌道监察御史共十四人分赴各地参与清军活动。
实际效果,因为逃军本来就是军队内的贪腐积弊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而勾军目的仅仅只是补充逃军人数,不但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反而增加了更多社会问题,由此更加巨了逃军现象。
宣德年间的清军目的又是查勾军和逃军的积弊,自然受到利益即得者一致排斥。由此产生的最终恶劣后果还是由基层百姓来承担。
“要根除弊端,免不了要革新,要变法。我也知道变法干系重大,但如今的大明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说到军队根基烂了,朱祁钰就头疼。
“历朝历代想要变法的有识之士都需要朝廷同意,而今我想要变法,也需要朝廷支持,这其中就需要内阁并各衙、各部鼎力支持。”朱祁钰讲这个话,陈循和于谦当然是不信的。
别人变法需要朝廷的支持其实是需要皇帝支持,就算皇帝当时支持还要担心后面皇帝变卦。你皇帝想变法,需要谁支持?
哪个官吏敢不支持就安排哪个去琼州府种菜、去北港(明朝对台湾的称呼为北港或东藩)抓鱼、或者去捕鱼儿海放羊(呼伦贝尔草原西南,如今中蒙共有湖泊;蓝玉曾在捕鱼儿海大败北元,活捉北元贵族一百二十余人,官属三千余人,牛马驼羊十五万,玺印、图书无数)就好了。
世界这么大,皇帝能安排你去看个够!至于有没有命回嘛,呵呵,这个问题太肤浅,不属于皇帝需要在意的范围。
“陛下有此决心,臣等敢不尽力?”此时五十出头的于谦还算是少壮派的中老年人,干劲实足。
“陛下有革除积弊之心实属大明之福,臣必当以死报效陛下信重之恩。”陈循虽然比于谦大四岁,但是没有于谦在外巡抚十几年的辛劳,看起来还年轻很多。
“如此,就拜托于卿、陈卿两位,领内阁共商变法革新事宜。这第一道,便从军户着手。”说罢朱祁钰起身拉住两人的手说道:“两位皆乃肱骨之臣,兵事为保境安民第一要务,来不得半点含糊。早日清除军士兵源问题,就解决了朝廷无兵可用的隐忧,一切拜托两位了。”
话说那么肉麻就算了,关键是还拉着两个老男人的手,那股子热情劲让人直掉鸡皮。
“陛下言重了,这是臣等份内之事。”于谦急忙回答道:“陛下,前有吏科给事中程信曾上言北京城防帖曾言及募兵之事。臣等商议后以为北疆之危已解,便未曾专奏于御前。如今看来,确是臣的疏忽,还请陛下降罪。”
“哦~所奏为何?”朱祁钰问到。
“回陛下,程信奏章所言大致为‘京城召募勇敢,固有乐于向用者,亦有不愿应募者,盖其意谓有功则受官赏于今日,无功则难免军于后日,怀此疑惧,隐匿者多。乞敕该部榜谕军民、官舍、匠役人等,但有勇敢应募奋力出奇有功者,不次升擢;无功者,事毕听回。如此,则人疑通财富而勇敢至矣!’”
“这……是大致为此?于卿竟有过目不忘之能!妙啊!”朱祁钰夸赞道。
“廷益兄大才。”花花轿子众人抬,何况于谦真有本事,陈循也不吝啬接口称赞道。
“全赖陛下洪福,程信所奏确实一针见血,臣便记下了。”说罢,于谦冲陈循笑笑,算是回应。
“如此说来,于卿以为募兵可行?”
“可行。”
“嗯……那是最好不过了。其实我原意并非只改勾军、清军制,实际上我想改的是整个军户制。”说着,朱祁钰笑着轻轻摇了摇头说道:“我也知道此事非一朝一夕可成,既然谈到此便跟两位提一句。我本意是想彻底废除军户、贴户制,天下百姓均可自愿应募投军。”
后世的征兵,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政审一关过不了,身体素质再强都白搭。更不要说还有身体素质考核这一关了,否则到了前线身体不达标,也只是拖累战友的货。
“从军伍开设学堂,从军者先识文断字而后锻炼体魄。如此一、二年,再练阵列杀敌技艺,然后巡边。数载后转运军,或归原籍操练新入军者一、两载,然后归田。”朱祁钰在于谦、陈循面前画了一个十余年的育人计划。
让军户中的男丁能够通过进入军队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和加强身体锻炼,然后再投身到军队中参与军事活动。当身体机能开始达到顶峰之后再转身投向军队新人培养或后勤工作,最后回归田园生活,多么美好的画面。
“从军……也要识文断字?”陈循有些不敢相信这个大胆的想法。
“军中也有工匠,还可学匠艺。”朱祁钰肯定的说道:“离开军伍后,可自愿选择农耕、工匠。官衙有弓手、驿卒一类也应当就近安排。”
经过多年学习、训练的军人,退伍后安排到政府部门任职即能整体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还能解决就业和农村城镇化。
毕竟地只有那么多,再怎么清退、开荒也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朱祁钰还是忍住了没提后世花旗国那一套——凭军籍参选总统。
如果朱祁钰敢在现如今这个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喊出凭军籍进入选阁部,一定会被“断绝了上进之路”的文人们给掀翻了皇帝位。
现如今的文人,手无缚鸡之力。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四体不勤还五谷不分,整个只会读死书、死读书的废人。
当然,究其原因也在于洪武皇帝朱元璋就想着文人思想能够简单,方便皇室统治。
不得不说,朱元璋除了军事上的才能之外其他方面即便有敏锐眼光能够发现问题也没有根治的解决方法。反而立下了一堆破规矩防碍了后世子孙应变。
以世代传承的户籍制而言,虽然符合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的“秘不传外人”也限制了其发展。父祖有技艺会愿意用心传给子孙后代,但子孙愿意学吗?子孙学了手艺,又符合时代需求吗?
很明显,这一切都不符合时代进步的需要。朱祁钰想要打破这一切,让社会进步顺应潮流,避免过多禁锢限制了人们的思想最终阻碍国家发展。
“启禀陛下,臣有一事担忧。”陈循转头看向于谦点了点头,示意自己有话说:“陛下同于尚书适才所言募兵如成定制,百姓若是都来当兵,岂不是无人耕作了?这朝廷粮税又往何处收去?”
“哈哈哈哈,陈卿死心眼了不是。”朱祁钰笑笑:“准百姓前来应募,还不准朝廷挑选了?挑中了的自然是入了军伍粮税减免,没挑中的还得回家,该干嘛干嘛!”
陈循担心户口、税赋变动过大朝廷没有了财政支持,可是供大于求时,可不就是求说了算的。
“大明中兴有望矣。”陈循看向于谦,突然自己就激动了起来。等他知道朱祁钰心里所想的凭军籍入内阁怕是要大喊着“昏君”了。
“陛下,臣愿为陛下先趋,虽万死亦不辞。”受到陈循感染,于谦也激动起来。
“啊,好好好,有了两位重臣的支持,我就不怕这革新降弊之策推行不下去了。”
改革的刀口已经磨好,先是宦官、勋贵,然后是宗室,再是官军。等到锦衣卫和军队尽在掌握时,再适时推出针对商税的改革和对文臣的清理。朝堂上,最终就只剩下相对清廉、干净的人了。
留些直臣在朝堂上,将来朱祁镇不管以什么形势想要回到朝堂,百官不认,他朱祁镇还能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以死相逼不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