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到皖南,几千里的路程,说短不短,说长可也不算长。

陈盛却足足走了七八个月,一直拖到第二年的仲夏。

他本来可以走得更快的。

——不要问为什么动作慢,问就是路上风景太美,体力消耗过大。

这一日晌午,陈盛来到了池州城附近。

端午节前后,天气已经非常热了,耳朵里全是聒噪的蝉鸣声,吵得人心烦意乱。

他在官道边观察了一下,要进城还有段距离,就干脆停下来躲躲太阳。

他把马儿栓得很远去吃草,自己选了棵大树,蹿到上面歪着。

作为着名的“盘树狂魔”,陈老爷一直都认为树上是个极好的所在,你想小憩,埋伏,或者过夜干嘛都可以,安全感特别强。

歪着歪着,他就睡着了。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远处忽然有了动静。

陈盛睁开眼,发现一队车马由南向北,正冲着他缓缓而来。

看走路的方向,应该也是奔池州而去的。

这个车队总共有七辆马车,上面堆满了大包小包的粗布袋子,最前头的一辆插着红旗,写有“济世堂”的字样,后边还跟着十几个人随行。

济世堂?

感觉像医馆之类的营生,运送的是药材?

陈盛不以为意,接着打盹儿。

隔了片刻后,马蹄声逐渐靠近,他却再次睁开了双眼。

不对!

这些人大多脚步轻盈,应该都是有武功的。而且拖运的“药材”也太重了点,马儿们行动艰难,似乎拉得很吃力。

再瞥瞥轮子下边的车辙,果然比一般的痕迹更深,也更明显。

看来车上的货物有玄机啊……

渐渐的,对方越走越近,就要经过陈盛的藏身之处。

队伍中有个年轻人一马当先,地位好像最高。

此人大约二十岁左右,眉宇间英气飞扬,手里还提着一根长长的铜烟袋,眼神很机警。

“少东家。”

从最后面赶过来一名黑脸的老者,擦着汗水道:“天气太热了,我看咱们还是等太阳落山再走,纵然人能受得了,马匹也支撑不住的。”

“就依刘掌柜,大伙找个树荫避一避,今晚就在池州落脚。”少东家沉吟片刻,终于点头。

“遵命!”

这些人面露喜色,赶紧停下来歇脚,选的位置正好在陈盛附近。

他把目光落到了那位“少东家”的身上。

嗯,是个女的。

——女扮男装其实非常好区别,只要你稍微注意点,就会发现到处全是破绽,那些认不出来的人,估计眼神都有问题。

刘掌柜又说:“咱们的水已经喝干了,大伙渴得要命,要么我带两个兄弟去附近找找?”

少东家也舔着嘴唇,却拒绝道:“不行,货物绝不可轻离。你们先忍一忍,等晚上进城了再喝个痛快。”

“好,就听东家的,再忍忍。”

于是乎,树上的陈盛,树下的车队,两帮人马各自在阴凉中休息,井水不犯河水。

……

过了半个时辰左右,押货的人们基本都睡着了,只有那位少东家依然保持清醒,不断在周围巡视着。

“叮,叮叮……”

蓦然间,一阵清脆的铃声从远方传过来,正沿着官道快速逼近。

少东家立刻握住铜烟杆,盯死了那个方向。

睡梦中的大家也纷纷起身,有的摸向后腰,有的把手探进袖子,眼睛里全是戒备。

气氛一时剑拔弩张。

很快那个动静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原来,过路的只是个推着小车的货郎,“叮叮叮”是风铃发出的声音。

十几个人目光如刀,全部锁死在货郎身上,而货郎突然看到这么多人直眉愣眼的盯着自己,也被吓了一跳。他根本不敢停留,而且还加紧速度,一道烟熘了。

大家都松了口气。

看来是一场虚惊。

这口气刚放下不久,“得儿得儿得儿……”

后面居然又有人在靠近!那蹄声听着细细碎碎的,由小放大,一声声敲在他们的心坎上。

大家连气都不敢喘,再次紧张起来。

这一回,赶路的是个老太太,老太太骑着头小毛驴,手弯中挎着一个很大的篮子,里面装满了炒花生。

老人没看他们一眼,只自己走自己的,行径十分正常。

大家:“……”

后面发生的就更有趣了!

货郎和老太太过去之后,随着时间推移,这边又陆陆续续经过了一个杂耍班子、还有卖卤蛋的、卖羊肉汤的、说书的、唱戏的、卖壮阳药的……

少东家奇道:“怎么会有这么多小商贩?”

“噢。”年龄最大的刘掌柜经验丰富,他咧开嘴笑道:“我想起来了。在池州西市的关帝庙附近,好像有个老大的瓦肆,每逢三、六、九便会对外营业,里面通宵达旦,卖什么的都有。而今天正好是初三,这些人可能全是赶过去做生意的。”

少东家道:“明白了,原来如此。”

一拨又一拨的小商贩从身边经过,他们的警惕性也一层层被解除,别说那些个伙计,就连少东家也把兵刃插回腰间,脸色松弛了许多。

高处的陈盛却有相反看法。

他的听觉相当灵敏,这些小商贩居然也个个会武功,简直不可思议。

藏头露尾的,居心何在?不用问,必是冲着马车去的。

他们玩的是心理战!

疲扰套路!

这种一次次的麻痹非常厉害,当你卸下防备的时候,可能就该倒霉了。

“叽个叽个……”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