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义安抽完一根烟,仍然没有压住内心的狂喜。

他刚刚看过了《活着》的后台数据。

天呐!

他中午的时候,给余闲打的电话,然后就让《活着》了首页。

到现在不过是,十个小时的时间!

居然,直线增加了五千个收藏!

这虽然不是《耕耘》线收藏增幅最大的一次,但是作为一个纯新人的作品,《活着》妥妥的一匹大黑马!

而且,这匹马越黑,他的前途,就越是一片光明!

收藏涨幅这么大的,在梁义安的印象里,基本都是那些成名已久的作家。

而《活着》,却是纯新人!

而且资料显示,这位是来自申城的一所南字辈高校。

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

今年二十九岁。

梁义安确信,这是余闲的第一本书。

“特么的,写的真特么好!”

“卧槽!真是让人嫉妒啊!”

梁义安不禁感叹,文学这东西,真是靠天赋。

虽然做编辑的年头不算长,但也在这个圈子里叮叮当当了十来年。

他见过太多太多非文学专家的作家,最终成为了文学大师,甚至是,响当当的大文豪。

无一例外的,这些人,对于文字,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

……

《耕耘》最近出了一本好书,叫做《活着》。

这事短时间内在一些资深的读书圈里,传了开来。

好书难求。

所以一旦出现了个好作品,在传统文学这个圈子里,大家一般都会互相推荐。

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把好书分享给朋友,才能体会到加倍的快乐。

当然了,那些分享《活着》的人,未必没有,把读完书后内心的郁郁感分享出去的念头。

多少有些不纯碎。

但这些都不重要。

大凡读过《活着》的读者,内心的郁郁感不重要。

重要的是,得益于读者们自发的推荐,以及网站的大力推广。

在首页的第三天一早,《活着》的收藏,突破了两万大关!

而线的稿费,也是水涨船高。

“写作也太赚钱了吧?”

看着余闲不断增涨的稿费,林俞静不由的感慨一句。

这完全是误解。

写作,赚钱的是真赚钱了。

而穷困潦倒的,也是真的在穷困潦倒着。

……

早,余闲在小区里边走了一圈。

现在他已经基本摆脱掉拐杖的束缚,可以直立行走了。

只不过还不能走太快,有点像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