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近长安,沿途景象愈是繁华。

官道两旁的店铺渐多,道上的车辆往来不绝,叫卖吃食、日用品的小贩、地摊随处可见。

唯一与这些不和谐的,是道旁不时出现的残垣断壁,那是安史之乱留下的遗迹。

一直居于深山中的吴允和,对于“安史之乱”这一本朝头等大事件一无所知,因此对断壁残垣毫无嗟叹之情,却一味儿地被街市上花花绿绿的售品、玩物搞得目不暇给,时常呆愣愣地驻足观望。

同时,青春年少的他也敏感地觉察到,自己一身的装扮与周围众人格格不入,显得怪异寒碜。

他原想将身上的外衣脱掉,然而里面穿的是三师兄的“杰作”,做工粗鄙,更是令人不堪入目。

就在允和随着人流,茫然地在街上行走时,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迎面而来。

乞丐满脸污垢,看不出性别和年纪,但身材不高,多半还是个孩子。

不知为何,这个小乞丐直愣愣地冲允和奔来。允和躲闪不及,被他狠狠地撞了一下。

在被撞到的那一刻,允和惊异地感觉到,似乎有只手伸到了他的怀中。

那里放着装有十两白银的锦囊,是母亲给他的路费。这一路,他风餐露宿,吃自带的干粮,饮河水清泉,不曾花一个钱,银两自然是分文未动。

虽然感觉到了异样,但允和却不知如何动作,只是依旧傻愣愣地站着。而那个小乞丐则迅速离开他,加快步子,狂奔起来。

然而,他并没有跑远。刚跑出数步,一条腿伸在了他的脚前。他猝不及防,摔了个大马趴,嘴巴先着地,齿断唇裂,手中所握之物也被甩了出去正是允和装银两的锦囊。

小乞丐没有起身,而是捂着流血的嘴巴,哭嚎起来。周围的人们聚拢过来,都想看个究竟。

这时,“腿”的主人出现了。乃是一衣冠楚楚的白净书生,面如明镜,目似朗星,只是身材不高,体格也显瘦弱。

书生脸上挂着得意洋洋的笑容,手持一柄折扇,摇摆地走到小乞丐身旁,但并不理会这个在地上哀嚎的“被害者”,而是走上一步,捡起地上的锦囊,边捡便说道:“有辱斯文!有辱斯文!”此言一出,围观众人不知其意:究竟他是在指责小乞丐的偷窃行为,还是在怪责自己的偷袭之举?

书生手持锦囊,掂了一掂,笑着冲小乞丐言道:“在下坏了你的生财之道,但却成全了你的清白之身呀!”说罢,放声大笑。

随后,他依旧摇摆地走到允和面前,轻巧地将锦囊抛了过去,边抛边说道:“出门在外,须防小人。然,天下幸有我辈之君子,洞事悉情,眼明手快,更兼智勇足备,可无忧矣!”

允和接住锦囊,正要做些致谢之举,那个书生却昂首而去,只留下一路的笑声。

此时,那小乞丐已挣扎起身,指着书生的背影骂道:“酸臭腐货,你等着!”骂完一转头,看见了允和及其手中的短柄刀,急忙一瘸一拐地逃走了。

围观的人们边笑边四散开去。允和则还未从方才的一幕中清醒过来。他久居深山,不谙世事人情,遇到此等事情,自然懵懵懂懂。

片刻之后,他缓过神儿来,收好锦囊,心中暗想,一定小心为上。

随即,他又记起那晚闲谈时,顾老汉的叮嘱。的确,世情繁复,人心叵测,自己历事又少,一定得处处小心、时时提防。

想着想着,他又记起了顾老汉要他一有机会就将十两的白银兑换成一二两的碎银子,并分于身上各处藏放,以防被窃。而这几日,尽顾赶路,没有去兑换。如今侥幸逃过一劫,难得再有幸运,还是赶快兑了再说。

他开始在街上寻起了钱庄。这也是顾老汉所教:钱庄正是兑银子的所在。

允和一边寻找,一边在心里思量:“是否要将师父所给的银两也兑成散碎银子呢?”

最终,他决定只兑母亲所给的路费,师父的银子是给母亲的,他不能动。再者,五十两的碎银子反不如几锭整银便于携带。

就在允和寻找钱庄之时,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儿喧哗:污言秽语夹杂着喊打之声灌入耳中。

一个熟悉的嗓音传来,允和不由得驻步,凝神细听。

那嗓音说道“尔等宵小,以众欺寡,难道是逼我大开杀戒吗?”

“是方才那个书生!”允和急忙循声而去。

眼前的一幕,根本没有什么“大开杀戒”,只有“以众欺寡”。

只见十几个衣着破烂、污秽不堪的乞丐正在群殴书生,而书生则忙于左右闪避。虽然其身子轻敏,但显然不通武艺,躲过了几记重拳,却逃不脱千百次的撕扯,头上的布帽和身上的长衫,已被撕裂扯烂。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