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太太那边来人传话,嬷嬷叫我赶紧来找您!”福丫清脆的童音在贾放身后响起。
贾放只得恋恋不舍地将眼光从稻香村的方向收回来,心里有点怄得慌——难道不选个良辰吉日,就真没机会探寻这园子的秘密吗?
*
自从贾放带队进场开工以后,京城就从来没有下过雨。这种良好的天气条件让贾放的团队进度异常顺利,可是愈发严重的旱情也令人渐渐有些担心。
因此贾放决定,把稻香村“村口”的那一眼土井改成一口深水井。毕竟这口井将作为大观园中的主要饮用水来源,深水井有不受地表浅水层污染的影响、水质水量稳定等诸般好处。
谁知京里能打深水井的工匠却很难请。好不容易请了来,却说是只有三天的功夫,打完这口井就赶紧要上别家去的。
贾放与挖井的工匠闲聊了一次,总算了解了京畿附近旱灾的具体详情:
原来,北方不少地方的旱情从去年春夏之交就开始了,去年夏收好多地方就有歉收的,最惨的只收成了两三成粮食。而一直持续到冬天的旱情让农民们的冬小麦无法播种,眼看就是绝收。
“这不京里的大户人家也都在赶着掏深水井,免得今年夏天吃水困难呢!”掏井匠解释了他们最近在京里连轴转打井的原因。
贾放好奇地问:“那今年年初不才刚刚下过一场透雨吗?既是这样,是不是能再赶种上一茬儿春小麦,这样也不至于颗粒无收。”
掏井匠叹了一口气,说:“三爷您这是在京城里才说这话。年初那场透雨,只下了京畿附近。最近城外已经来了好些北方的流民,说他们那儿滴雨未见,今年绝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话说北方绝收,京畿一带就算是补种了春小麦,回头也是个绝收的命。”
听见眼前的匠人这么说,贾放原本想问为什么,突然间脑海里灵光一现,他吃惊地问:“难道会有……蝗灾?”
掏井匠面色凝重地点点头,说:“大旱之年,最是容易出蝗虫,等那蝗虫一起,铺天盖地的一阵黑云过来,所到之处,那简直是片草不留……”他一面说,一面脸上肌肉抖动,似乎正回忆着以前曾见过的恐怖景象。
“您看这城外头的流民如今渐渐多了起来,若不是实在没法子活了,谁愿意抛下土地,携家带口逃荒?”
贾放点着头叹了口气:“说的是啊!”
“像小人这样的,虽说在京里有个饭碗,一家老小有口饭吃,可到了那青黄不接的时候,京里粮价一涨,有多少积蓄也都得填到肚子里去。”掏井匠摇着头说,“到时候也是熬日子罢了。”
说着这匠人起身要继续干活,显然是急着要把宁国府里的差事干完。他张望一眼稻香村跟前刚刚平整出的田亩土地,苦笑着说:“小的刚来时一瞅您园子里垦出的这地,当真吓了一跳——以为国公老爷家都需要种地救荒了呢!”
贾放一听,也只能陪着呵呵干笑两声。
他保留了这稻香村的原有风貌,尽量让这稻香村保持原有的乡野风貌。但是就凭稻香村跟前这几畦田地,对“救荒”没有任何帮助——这么点地方,就算袁隆平爷爷亲自来了也没用。
说白了,这大观园里的乡村,只是士大夫理想中的乡村,是他们借以躲避凡尘俗世的桃花源。这座稻香村,与人间疾苦没有任何关系,也帮不了任何受灾的人。
贾放凝神想了一阵,叹了口气——无计可施的感觉确实让人不好过,可他也确实无计可施。
唯一值得慰藉的,就是他的这座稻香村的景致已经进入全盛时期:如今稻香村附近的几百株杏花,正如喷火蒸霞一般,正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时候,美到了极致。叫人见了,能稍许忘忧。
贾放已带人将稻香村修葺一新:
稻香村周围的黄土院墙已经叫工人用“版筑”的方法重新筑好,墙头上只用稻茎掩盖。村中几座茅屋的梁柱已经重新加固,朽坏的梁柱和门窗都已经重新换掉,茅屋屋顶也换了新的。
茅屋内的地面则稍许垫高,铺上平整的水磨青石板,房间内的各处隔板也换了上好的木料。唯一保持原样不变的,就是正屋正中挂着的那幅《烟雨图》和两旁的对联。贾放亲自为这幅中堂跟前的汝窑花囊换上了新采的杏花花枝,整个正堂立即因此倍增亮色。
从外观来看,稻香村已经基本上完工了。但卫生设施和烹饪设备都还未达到贾放的标准。所以贾放早晚都会住在他在荣国府的小院里,只有白天的时候会待在大观园里。
这天傍晚,修园子的工人已经陆陆续续离开了。贾放独自一人,将稻香村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明火了,这才掩上了院门出来。
早先贾赦说了,晚上要拉他去吃酒见朋友。贾放不太热衷这种事,但也事先跟孙氏和福丫打过招呼,他有可能晚归,让孙氏帮他留门。
这时暮色已沉,稻香村附近那几百株杏花,在暮色中看去就像深红色的花海。远处看这杏花与桃花无甚分别,不知怎么的,贾放想起他近来刚温习过的《桃花源记》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