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浙路六百里加急送来的昌国大捷震动了整个汴梁城。算算日子,这探花郎只怕是刚到明州宁海,屁股都还没坐热,就把数千海贼给剿灭了。这些都是纵横东海数十年的海贼,就这样被你一个十八岁的探花郎给剿灭了?

朝野上下第一个反应是这探花郎怕是胆大包天,虚报战功吧。可是随后而来的细报,几位助拳大海商的结具,明州、越州、秀州三位知州乃至两浙路安抚使位临岘山镇,亲自点检的八百颗头颅、三千余名俘虏、十一艘海船、其余大小船只三十九艘都做不得假啊。

花钱置办这些战利品?别逗了,与其如此,还不如把这些折成现钱献给官家,还能少花些精力时间,不用承担被揭穿的风险。

随着两浙路帅司漕司和明、秀等州县官员给各自的“恩主、靠山”的私下书信,朝廷各方在两浙路沿海的人脉关系的消息一一急送到了汴梁城,众人终于清楚了,这的确是一场大捷,一场货真价实的大捷。

或许如刘伯阳自述的一样,他在路上就定好计策,连写书信派人快马快船地送出。先是许下重利,延请几位相熟的海商出船出人相助,又请地方士绅许栋才招募可用青壮,交由家丁统领,一同潜伏在台州附近岛屿上。自己一路上大张旗鼓地布置剿匪,就是要迷惑海贼。等到时机成熟,率领青壮和海商船队攻其不备,一举剿灭了措手不及的海贼。

不管怎么样,朝廷上下都觉得这探花郎确实是一位有胆识、有谋略的士子,考得了进士,还能领兵打仗,更能挥刀杀贼,这样的文臣大宋立朝以来怕是不多见了,现在出现一位,众臣纷纷称赞官家英明,德泽天下,才有上苍降英才,辅佐大宋。都是刘伯阳那份奏章闹的,众臣看完后,觉得这些年官场都TMD白混了,难怪人家能考探花郎。

现在该论功行赏了。这是国朝数十年来少见的军功,尤其是文官立下的军功。收复失陷县城,斩首八百,俘获三千,就算是放到战事不断的西北,也是一份不错的军功战绩,更何况是一向“太平稳定”的东南。最关键的是,原本已经被丢在地上的朝廷和官家的面子被这位探花郎给拾起来了。

很快,政事堂的犒赏下来了。士绅许栋才授正八品承事郎,以后他真的可以被称为大官人了。这些年许栋才给梁师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好处,帮他在官家面前邀了不少宠,他必须要认这份人情。现在又有刘伯阳这个关系在,他更要给这个面子。于是派人去传言了一声,所以给许栋才封赏定的比较高,还给的是文官散阶,比武将散阶要好看多了。义士陈工夫,授正九品上仁勇校尉,赠其先父正七品致果副尉,其先祖父从六品振威副尉。其余两浙路上下官员人人有份,尤其是明州周知州,叙功加两级。

正主刘伯阳的封赏也下来了,宁远将军直升两级,为从四品上的明威将军,勋位升到骁骑尉,这些都是浮而不实的封赏,真正管用的是后面这几项。寄禄官直升正七品的直龙图阁,继续知昌国县事,“权”字被去掉了,意味着试用期通过,转正了,继续守明州团练捉守事,还多加了一个守明州防御使,意味着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昌国县建设成一个有防御功能的军事重镇。

看到这里,刘伯阳对大宋国朝中枢者的心思算是把握住了,虚职勋位量大管够,反正是虚而不实的东西。但意味着官阶品级高低的寄禄官,实权大小的职事官却是异常谨慎,尤其是派遣到地方的官职,慎之又慎。生怕你在地方生了根,坐了桩,会生出什么异心和想法。

不过有了这份犒赏,刘伯阳在昌国县可以说是只手遮天了。练兵搞建设,只要不太过分,不会有人去管他的。

此外,明发公文里还有一条不起眼的文字:太学生俞谯宣授安州长史,权昌国县丞。俞谯宣在太学入学后很快就参加了每年的考试,成绩优异,便按照惯例可授官。由于有刘伯阳帮他跑关系,所以比其他同样出身的太学生要强多了,不用排队和等保荐,直接授正九品官,派到了刘伯阳的手下做县丞。

人员到齐后,刘伯阳开始自己的计划。首先是贾存晋等几位护卫,早早就在兴化军莆-田换了户籍黄纸,充当刘家佃户。又通过舅舅唐国维的关系,补了军籍,分别挂在捧日左厢、天武左厢军名下,都叙了个副都头之职。借着这次昌国大捷之名,保荐一番,贾存燕成了指挥使,其余存魏等人成了都头。刘伯阳也顺理成章地把驻昌国县的步军搭建起来,为十个营,定额三千人。驻水军暂定福船三艘、哨船十二艘、其余小船三十余艘,人手二千人,负责两浙路海域安全。其粮草军械均由明、越、秀三州按额补给。不过这些兵马都是纸面上的编制,现在由挂着乡丁民兵的“刘家家将私兵”暂时充任。等补充编练好了再上报,转为正式官军。刘伯阳设想是转为驻地方的禁军。只是这事事关重要,需要从长计议,刘伯阳决定先编练起来,再找机会跟舅舅商量下,看如何操作。

“诸位,我们开始布置昌国县防御建设的事宜。”刘伯阳开口道,在座的都是他的“自己人”,包括刚刚赶到的昌国县丞-俞谯宣。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