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官家要起复重用叔父大人。”蔡脩和蔡條不由大惊失色。叔父倒是亲的,可他的政见跟父亲完全不同,甚至算得上是政敌,要是他被起复重用,是不是说明官家有了别样心思。

蔡京看到两个儿子的模样,不由轻叹了一口气。几个儿子里,长子蔡攸长于心计,完全可以成为接班人。可惜他野心太大,早就不安于自己之下。结果臂助不成,还成了政敌。不过这样也好,要是他们父子同心,官家就不会那么放心了。剩下的这几个儿子,文采是有,可心计太浅,又没有什么手段,自己年纪大了,一旦倒下,这蔡家的荣华富贵真不好说了。

原本想拉拢下那个小老乡,只是从目前他的态度看,想必是他的舅舅点明了他们那一派系的超然姿态,不掺和到自己的这些破事来。也罢,你超然你的,我折腾我的,只要不拆台就好。

蔡京知道自己得信任是马屁拍得好,又有办法搞钱,能满足官家奢侈的生活。只是这钱越来越难搞,民愤也越来越大,有点担心自己什么时候被祭出来顶雷。

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蔡京觉得很疲惫,尤其是两个儿子没有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还在纠缠于如何揣摩官家的意思,这位快七十的老人觉得精神跟不上,不由地闭上了双眼。就在这时,书房门被人敲响。

“出了什么事?”

“两浙路六百里加急,说是有海寇肆掠温、台、明三州,昌国县城失陷。政事堂值官不敢妄议,所以连夜送到府上来了。”回话的是蔡京的一位机密记室。

“什么?海寇肆掠三州,昌国县城失陷?”蔡京忍不住睁开眼睛,重复了一句。不同他两个儿子脸上的幸灾乐祸,蔡京却是一脸的凝重,坐在那里默然地思量起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这可不是小事,国朝立朝百多年,河北、西北乃至广南西路,丢土弃城的多了去,可东南一处却一直太平无恙。今天居然一座县城失陷于海贼之手,哪怕是一座孤悬海外的岛屿,它也是一座县城。这事要不赶紧平息收复,朝廷的面子恐怕要丢光了。官家可是最好面子的,届时发了火,怕是要有不少人出来背锅。只是昌国是孤岛,就算把西北最精锐的禁军调去也没用。没看到这奏折上还有枢密院的转帖,那个最好抢军功的童枢相都没做声,直接踢了皮球。他属下的禁军再能打,也不能游过茫茫大海去剿匪吧。

只是这事有点巧,我们的驸马都尉还没上任就遇到了这事,对他来说是福还说祸呢?不过蔡京想得明白,只要操作得当,这事对于这位驸马都尉而言绝对不会是祸,那怕主持收复无果也没事。他现在是驸马加进士,双重保险,背后还有舅舅护着,只明州和两浙安抚使都吃了挂落他也不会有事的,就是不知道这小子有没有胆子继续去赴任。只要他胆子大,不中途返回,继续赴任,他就立于不败。而且万一这小子侥幸收复了昌国,那功劳就大了去。蔡京摇摇头,把后面这个念头从脑海里驱走,这事太玄幻了,不可能的。

两浙路的急报震动了整个汴梁官场,不少人都在笑话这刚出炉的驸马都尉。真是人在河里走,锅从天上掉。你昌国知县,还没上任,县城治所却陷于寇手。许多人在猜,这位驸马爷会不会上书要打道回府,请官家再给安排个上任的去处。

没几日,刘伯阳的上书到了政事堂。这个年轻探花郎到底还有几分勇决,毅然地要继续上任,还准备收复失陷县城。不过他也提出了几个条件,首先他要邀请各大海商助拳。剿灭海寇,各大海商绝对有实力。只是人家为什么要帮你?

刘伯阳知道现在朝廷肯定拿不出钱粮来雇佣大海商,干脆提出要“政策”,免税政策。他要求昌国县收复后,必须免五年赋税。而且昌国县每年签发一定数量的火票给助拳的海船,各市舶司不得再征收税收,以此来报答那些帮忙助拳的大海商。

其次,刘伯阳提出要招募编练乡兵,实化团练。此前各州团练使防御使都是寄禄虚官职,专门用来表示该官员拿这份俸禄,在不在本地任职根本不重要。现在刘伯阳要求担任明州团练捉守使,领兵从明州出海,收复昌国。

其三,为了保证昌国县长治久安,以及两浙路沿海的长期安全,刘伯阳要求收复昌国县城后就要强化其的军事功能,设立水陆两寨,拱卫海路和沿岸安全。最后刘伯阳着重点出,昌国安则会稽安,会稽安则两浙安,两浙安则大宋安。

不愧是新榜探花郎,一篇上书做得是有理有据,气势恢宏,让人无从反驳,尤其是最后一句点睛之笔让人动容。

朝中讨论了一番,由于两浙是大宋朝重要的钱袋子之一,又牵连着众多的海商。这些大海商各个手眼通天,甚至都直通到宫里面,不能让他们闹起来,南北海路要尽快回复正常。而且大家都知道两浙的厢军根本不管用,两淮的禁军又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如让愣头青的新知县去折腾一番,反正他是进士加驸马,双重保险,就算是兵败了,也伤不到毫发。

很快,上旨明发,宁远将军、武骑尉、中书省录事、权知昌国县事刘伯阳,守明州团练捉守事,先寄居明州定海,招募各地乡丁,延请海船,伺机收复昌国县城,其余所请各款,一一允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