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师生离开邠州向着安定县的泾州方向进发。这天,王昌龄一行到了临泾县境,泾水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峡谷流过。驿道两旁是永远看不到尽头的原始密林,五匹马穿行在密林之中,只见驿道上不时有麋鹿獐豝等小动物穿行而过。忽然间就来了一阵沙沙声,有雨点透过密林层层叠叠的枝叶飘落在人和马匹的身上,风雨给人们带来一阵沁凉。

王昌龄的诗意又来了,一首山行入泾州断断续续地传入薛家兄弟的耳朵:

“倦此山路长,停骖问宾御。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徙倚望长风,滔滔引归虑。微雨随云收,蒙蒙傍山去。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岂伊怀土多,触目忻所遇。”

过了泾州,五师生转向西北,到达陕甘宁三省交汇的“金三角”平凉。平凉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历史上是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平凉自古为屏障三秦、控驭五原的重镇,是中原通往西域和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和军事要冲。王昌龄师生在平凉只呆了一天,转向东边,经过镇远到达庆阳,由庆阳转向北部逆环水而上,到达环县。

第二天,王昌龄师生继续向西北进发。刚刚出城北门,就一座雄伟的关隘立在面前不远处。五师生走近,只见上端为拱形的关门上阳雕着“萧关”两个先秦石鼓文字,显得古朴苍劲,承载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

萧关地处环江东岸开阔的台地上,是关中的北大门。出关达宁夏、内蒙及兰州、河西等地入关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自战国、秦汉以来,萧关故道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环县志载:“其疆域西北与宁夏固原势若唇齿,东北一带花马池、定边出入之要津。自灵州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东至延绥,相距各四百余里,其中唯此一县襟带四方。实银夏之门户,彬宁之锁钥也。”战国秦长城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故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建在此交叉点上的萧关,即是在长城上建的关口,也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史记年表有注曰:“东函谷,南崤武,西散关,北萧关,为关中四大关隘。四关之一的北萧关,亦称汉萧关,就在环县境内的秦长城与萧关故道的交汇点上。”

王昌龄五师生拿出通关文书递给守关军士,守关军士在文书上签上“环县萧关”四字,盖上刻有“环县萧关”四字的大印,师生五师生出了萧关。

自古以来,人们对“塞外”总是怀有神秘,关于“塞外”的文学作品也不少,尤其是诗歌,自汉魏六朝以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所谓“边塞诗”。像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的关山月、王褒的渡河北、隋炀帝的饮马长城窟行等等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作。进入本朝,边塞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有名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的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广泛,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以及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都是他常用的题材。

王昌龄忽然记起自己在雁门关也写过一首出塞,心想,我王昌龄不是也成了边塞诗人了么?我王昌龄虽然不是军人,但是写一些边塞诗也可以吧。王昌龄这么想着,又看到驿道两旁的桑树林,枯黄的芦苇丛,诗意又来了,一首塞下曲脱口而出: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薛家兄弟要求王大哥停下来,他们要把王大哥的诗记下来。

王昌龄师生继续向着北边奔驰。这天,到了灵州,由于这里可以得到黄河水的灌溉,所以这里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文化古老,古迹遍地。著名的有水洞沟古文化遗址、三道沟文化、横城堡、汉墓群、马鞍山甘露寺、阵河塔、鸳鸯湖及众多的清真寺等旅游景点。

王昌龄师生到浏览了古老的黄河渡口横城堡,它是自魏晋以来黄河水运的重要港口。当年北魏太武帝下诏,命驻守薄骨律镇的将军刁雍把河西囤积的五十万石谷粮运到内蒙古的沃野镇,刁雍上表奏呈太武帝请求改水运。太武帝诏准。当年冬刁雍造木船两百艘,每艘载粮千石,仅半年就运完了五十万石粮。这是黄河上游第一次大规模的木船水运。自从开辟了黄河水运后,横城渡就被称之为“黄沙古渡”。还浏览了马鞍山甘露寺。甘露寺西面是黄河,东南北三面都是群山环绕。寺院坐北朝南,建于士丘山上,居高临下,眼界极为开阔。是一座具有传奇历史的著名寺院。当年罗通率军扫北,军驻黄河沿岸,他的姑母随军出征。战后,于山上择地建寺,令三女兵出家为尼,留寺常住。当地流传着“先有尼姑庵,后有马勒山。”的说法。

出了灵州,王昌龄师生沿着黄河南岸逆水向西进发,在鸣沙县的沙陀头附近渡过黄河,来到一个古镇的城门外,只见拱形城门上端用先秦石鼓文阳雕“沙陀头古镇”五个古老文字,王昌龄心想,这古镇的名称有点怪,“沙陀头”,念起来跟“沙坡头”的音有点像……王昌龄心里一动:“鸣沙县”、“沙陀头”、“沙坡头”……怎么这里的地名都带有一个“沙”字呢?莫非……王昌龄想起,在甘肃宁夏两省之间有一片很大的沙漠区,史书上和地理书籍上叫着“腾格里沙漠”,莫非那腾格里沙漠离这里不远?

五师生进了古镇,一条叫着“沙原街”的主街道呈现在面前。五师生在沙原街上走了一段路,忽见一个客栈出现在面前,牌名为“沙海客栈”,于是五师生走进“沙原客栈”。五师生向客栈客房部走来,迎头看到客房部的门口贴着一张告示样的文告,五师生走近细看,上面写着:

“沙坡头旅游景点介绍:

沙坡头景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三四十里,是集沙、山、河、园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著名景点有以险幽奇绝、以丹霞地貌著称的寺口子,有一碗泉旧石器遗址,有闻名中外的古代岩画,有中卫高庙、双龙山石窟、海原沙坡头等处。欢迎旅客光临!沙坡头景区旅游服务部。”

第二天,王昌龄师生早早起来,吃了早饭,骑马出了北城门,沿着一条大路向腾格里方向奔驰。三四十里地,一两个时辰就到。

当一堵数十丈高、四五里宽的大沙堤横堵在大家面前,五师生一齐大吃一惊!要说奇观,这就是罕见的奇观。“沙坡头!神奇的沙坡头!”王昌龄又一次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

王昌龄忽然想起,在一本书名为西域探秘的书里介绍了一种叫着“沙坡呜钟”的奇怪现象,每当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时,人坐在沙顶上往下滑,沙坡内便发出一种“嗡嗡嗡嗡”的轰鸣声,犹如金钟长呜,悠扬宏亮,那就是神奇的“沙坡呜钟。

现在五师生站在沙坡下抬头仰望,但见数十丈高的沙山悬若飞瀑,黄澄澄一片。是堆积的碎金?是江南农村庭院里堆积的稻谷?还是中原巨富从他们囤积的粮仓里流出的粟米?都不是!它是由亿亿亿亿兆兆兆兆微小的黄色沙粒组成的沙的高原,沙的山,沙的海洋,沙的王国,沙的世界。古人有咏沙诗,诗曰: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