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唤之斜斜依靠在北关城的望楼上,他穿着一袭灰色长衫,一副书生文人打扮的模样。

他本来便是赫赫有名的江南文人“六姓七家”中河谷王氏的子弟,在江南,他被人称为“人人胸中皆有诗句,唯有王唤之能呼之即出耳”,他和顾子墨、卢以阳、谢骑驴并称“书酒诗画”四公子,文采风流,世上无双。

但此时他的腰间却悬挂着一柄剑。

中州十三剑第十一,剑名书生。

很少人见过他的大野境的剑术,直到他此次从中州最南方的岭南郡,孤身万里远赴中州最北方的北关城。

“笔墨诗文付一炬,笳鼓琵琶报君恩。”这是景煜二十一年天子南巡至江湾郡时王唤之应和的诗句。

好男儿,拔三尺之剑,经略北蛮,这才畅快!

不过,跟史书、演义或者说书先生的话本里比起来,真正的战场上要残酷太多。

北关城已经坚守了七日。

这七日里,北关城头上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厮杀,高将军手中的万余人马,从什长到军候,甚至已经有校尉战死。三日前,城西战斗甚急,军报传到大帐,高将军甚至带着亲兵拔刀在城西厮杀。

而王唤之本是一个参军的文职,也早已上了数回城楼,死在书生剑下的蛮子少说也有二三十个了。

细细望去,便能看到灰色长衫暗藏着点点血痕。

所幸这几日里,大概蛮子也是疲了——攻城本来便不是蛮子的强项,攻势有些停歇了,所以王唤之还能有闲情靠在这望楼上远眺草原——大漠狼烟,确实是在江南不曾见到过的景色。

“参军,高将军请先生去议事。”传令兵恭敬地说道。

尽管王唤之年初刚到陷阵营的时候,这些高将军的亲兵颇有些看他不起。他是上京城里的那些大人物派下来的,或许是为了在将来北伐战事中挣些功绩,这是一条那些大家族最乐意为子孙安排的青云之路。

但这七日跟蛮子的交战中,王唤之手执书生剑,与陷阵营的将士在这北关城楼共同出身入死,似乎跟以往那些大人物安排的子弟又有些不同。

王唤之走进大帐,高长陵正在看着北线战事图。

宁氏北地三郡,自西向东分别是云中、朔方、宣府,这三郡一共驻扎了六营近二十万人马,镇北将军盛如海坐镇朔方。北关城是去年北伐战事的战果,在云中和朔方之间,却要更靠北一些,像是突出去的一把利刃。与北关城最近的便是云中郡的春水镇和朔方郡的饮马镇。这两镇,应该都有军马驻扎。饮马镇不必多说,这本来便是北大营为北关城准备的后援,陷阵将军石清亲自率中军坐镇。而在春水镇,前几日,工部侍郎、提举北漕副使、出身岭南王氏的王启源已经抵达了春水镇——上京城并没有因为阳槊部的袭扰中止北漕的计划,这样以来,龙胆营必然也要分出一部军马驻守春水镇以护卫北漕。

“唤之来了。”

高长陵转过身来,这位陷阵营左军的主将,戎马一生,征战沙场已经二十余年了,一直在陷阵营中摸爬滚打,从普通的士卒到什长、军候、校尉,然后按例去羽林卫轮转,直到六年前成功晋为偏将军,成为一部主将。

但这些时光也将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年近五十的老将军,而连日的激战,虽然老将军雄心犹在,沉稳有度,然而终究时光匆匆,看得出头上的白发和疲倦了。

“蛮子已围城已有七日,军报也早已传往了朔方,盛帅跟石陷阵想来应该知道了消息。”高长陵面色也有些疲惫,显然是朔方那边一直没有动静,让高长陵有些心急。

情势也不由的高长陵不心急,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北关城要守住的确不容乐观。

“将军暂且安心,北关城是去年北伐好不容易得来的胜果,也是北漕必有的屏障,不论是盛帅,还是上京城,都不会轻言放弃的。”

若是没了北关城,春水镇就直接暴露在阳槊部的兵锋下,更不要提开北漕了,王唤之对于这一点很肯定——开北漕是东阁定下来的国策,就是盛如海也是不敢耽误东阁议定的事情的。

“这个倒是其次,这几日,蛮子攻势渐缓,照这个情况,十余日还是能守住的。”北关城中万余陷阵营将士都是善守之兵,粮草也算丰厚,“只是担心蛮子恐有什么诡计?”

这一点王唤之也思虑过,照理说前几日攻势甚猛,这几日没有歇下来的理由,要知道蛮子先锋足有三万人,轮换着攻城也并不吃力:“难道是想等与阳槊吉颜的大军汇合?”

“不会。”高长陵否定了王唤之的推测,“蛮子向来好大喜功,三万人停在北关城下毫无进展,阳槊火儿是找吉颜的斥责么?”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