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初八,寅时。
不得不说,朱元璋为大明朝立下了无数的规矩,而他自己一直严格的遵守着这些规矩。但今天他破例了。
寅时,是文武百官上朝的时辰。天色还有些昏暗,只是东方微微有些发亮而已。太阳还没升起,温度自然也高不到哪里去。但承天门外,已经早早地聚集了赶来上朝的文武百官。上至六部尚书,下至五品的御史言官,几十号人已经整整齐齐的列好了队,背靠着金水桥,一列一列的只等着宦官一声吆喝,便可以上朝了。
庞大的官员队伍里,黄子澄与齐泰一脸的正气。三日前的早朝上,他们二人也是这样的表情,在金殿之上按照他们之前的计划参奏燕王无礼于皇长孙,以及谋害韩国公李善长。只可惜被皇上一句“只是玩笑”,再加上一句”证据不足,三日后再议”就打发掉了。如今三日之期已满,他们做了更加充足的准备,准备再度发起进攻。
‘皇上怎么还不上朝呢?’大臣们有些焦急。五凤楼的钟声不响,他们也只能等待。
朱元璋在武英殿里,武英殿外有人拦住了他,或者说,是他自己拦住了自己。
武英殿外的台阶下,燕王朱棣身着一身锦袍,低头静静地跪着。
皇上之前在殿上说的三日后再议,他自然知道。但今日他要在这里见到自己的父皇,他要在今日的早朝之前见到他的父皇。道衍已经和他解释过他不会有事,但这涉及到一个态度的问题。静静地在府内等着,这说明他有恃无恐。而在早朝之前跪在这里,是求饶,说明他怕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朱元璋又岂会不明白殿外自己的四皇儿的这一跪里面,有多少真情有多少是假意。可他还是被拦在了殿里,他不愿意见朱棣,因为他怕自己看到他的样子会心软。
“唉”朱元璋长叹一声,时间已经是寅时一刻,不能再拖了,再不上朝会出乱子的。
站起身,朱元璋迈步走出了武英殿,站在了朱棣的面前,一言不发。
“父皇”朱棣的嗓音嘶哑“儿臣知道错了,儿臣知道错了还不行吗?儿臣以后不敢了!”
朱元璋还是没有说话,他只是默默地看着朱棣的脸,目光中闪过一丝心痛,‘唉,瘦了,这些日子也是受了煎熬了吧。’
“父皇,您给儿子一个痛快吧,随您怎么处置,儿臣无怨无悔。”朱棣又说了一句,伸手将自己的上衣扯了下来,露出笔直的脊梁,然后将头磕在地上。
他将上衣脱下,是为了露出自己身上因战争所留下的伤,他将头磕在地上,是为了掩盖自己眼中的笑意,他看到了刚刚父皇眼中闪过的心痛与怜惜。
挥了挥手,朱元璋让周围的宫娥太监都退到远处。
“棣儿”朱元璋还是开口了“父子一场,你与朕说句实话吧”
“父皇您说,儿臣知无不言”朱棣连忙应道,但头并没有抬起来。
“你,怨不怨父皇将皇位传给允炆,而不传给你?”朱元璋的声音很低沉。
“父皇,儿臣不想瞒您,儿臣之前确实有怨,但如今已经明白了父皇的用意。”朱棣抬起了头,他已经将表情调整好了,说出早已想好的说辞“大哥去了,儿臣的头上还有二哥秦王,三哥晋王,如果您将皇位给我,必将引发大乱。只有立大哥的儿子允炆为东宫,才是最好的选择。儿臣已经明白了。”
“唉”朱元璋伸手摸了摸朱棣有些凌乱的头发“确实有这个原因在里面,你能明白最好不过。其实你之前欺侮允炆的时候朕就知道你心中有怨,有不满,更有恨。今天你能和朕说实话,很好,朕真的很开心。罢了罢了,希望你说的都是真心话吧。你去吧,这件事就当没发生过。不过你记住,朕就算死了,也会留下后手的!”
朱元璋从怀里掏出了一方贡纸,几下撕成了三四张碎片,扬手洒在了空中。迈开大步向着太和殿而去。他还要为自己的儿子善后呢,而且还有一件大事要做。
一张碎片被微风吹拂到了正要起身的朱棣面前。碎片上的语句并不完整,只有几个字凑成了半句话“迁封江西南昌,即日就”
朱棣不敢去拿那些地上的碎片,只是恭恭敬敬的朝着朱元璋的背影磕了三个响头,然后站起身,一边哭着,一边向宫外走去。
好一幕感人的父慈子孝。
寅时一刻,太和殿上的早朝终于开始了,六部九卿、文武大臣各自排班站好之后齐齐叩倒在地,山呼万岁。君臣见礼完毕,朱元璋身边的太监首领老张大声唱和“百官有事早奏。”
大殿上鸦雀无声,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双目微合。一众大臣低着头,也没人敢问早朝迟到的原因,他们看出朱元璋的心情似乎不好(腰带放在肚皮下边了)。慢慢的,大臣们把目光集中在了黄子澄和齐泰的身上。齐泰头低的很低,他能感受到那些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但他装作没有看到。
咬了咬牙,黄子澄站了出来“启奏陛下,臣东宫侍读黄子澄有事启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