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整个寝室里面仅剩的两人都沉默着,明显是在考虑自己心中的事情,就连有人回到宿舍,也仅仅是看了一眼之后,就各自继续埋头沉思,谁也没有主动开口的意思。
汪正国这时候心里虽然也不太高兴,但他不想继续在寝室死气沉沉,于是才主动开口活跃一下气氛。
“两位,我进门看这情况,你们是马上就要到单位报道了?看来今天是咱寝室最后一次两人以上规模的碰头会,要不先各自说说自己的去向,以后也好有个联系和照应。”
饶是汪正国开了一个好头,但还是没人愿意开口,这就没办法了,只能再主动一点:“我说两位,咱不要这么伤感好不好,我们刘总工先来说说,你这次是打算留下来,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呢?还是打算前往中科院这个跳板过渡一下,然后放眼看世界?”
“刘总工”,这是班上给刘三石起的绰号,或者说成是大家对他的祝福和期望,或许要更恰当一些,而要说这“总工”两个字的来源,那就更有必要摆谈摆谈。
之所以大家将刘三石这位同龄人称呼为总工,之所以蜀大和中科院都愿意将各种优良条件开出来,原因都只是在于82年的时候,刘三石做出了一项大成就。
大西南地区,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方向,各种军工单位扎堆儿,特别是围绕着蜀都周边,更是星罗棋布了各种军工单位,正是这样的原因,刘三石在偶然的情况下,结实了一位在军工厂从事研发工作的朋友。
之后的经历就非常戏剧性了,甚至给人一种网络小说的既视感,作为一名大学生,光学工程专业,他是一不小心就帮着解决了一个重大技术难点,之后甚至还被借到对方单位参与项目攻关,据说也是在项目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对方单位还专门到学校来感谢了一番,锦旗都是好几幅一起送。
在这之后,刘三石就迅速受到重视,成了系里的红人,并且在学校的同专业内传的是神乎其神,于是大家就送了他一个“刘总工”名号,希望他以后能够在光学工程这行业中混出头,反正他就妥妥地算是这一届学生中的学霸了。
至于为什么刘三石毕业之后没有到这家和他颇有渊源的军工厂上班,主要也是因为那家军工厂各方面都比较一般,要不然也不会让一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在企业的研发中起关键作用。
后来也听说过,那家军工厂不是没有招揽刘三石的想法,但是在看到蜀大和中科院都先后出手,那家工厂直接就明智地选择了要几个一般的毕业生就走,果断放弃这一轮人才争夺。
寝室里,刘三石在听到汪正国打趣之后,对于这个“总工”的名头,每次听到,他都感觉有些受宠若惊,更是摆出不敢当的表情。
“老汪同志,你可别总工、总工的叫了,我也实话告诉你,可能我这次真的要辜负大家期望了,以后我就选择留在咱学校,从事这教书育人的行当,“总工”这头衔,以后想来是和我无缘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